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8.07.26
人生無奈,但活著總還有些希望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
《做工的人》實在讓人印象深刻,出版一年多,至今仍是討論熱點。那麼,林立青的第二本書要寫什麼議題?
剛認識立青時,跟他聊了很多,也聽他講了許多自己的故事:爸媽在市場擺攤,他是在市場成長的,他從小的生活場景與長大後的工作環境,生命中是各式的勞動者。而其實每個人也一樣,社會本是由勞動構成,人人為生活付出自己的辛勞──對許多人而言,無從選擇,所求的只是再基本不過的生存,卻由於人為的劃分,無力地連這最基本的需要都被壓到最底、最扁。
第二本書,立青探出他的觀察觸角、溫柔理解以及那支寫真銳筆,從建築工地走向被社會冷眼撇至邊緣的勞工們,娓娓道出他們原以為無人聽的故事,攝影師賴小路的觀景窗更放大了這些必須被聽見的聲音。隔開階級的大門儘管涼冷,但是開啟了一道縫,便可能有溫熱風穿透。
書名定為《如此人生》,唉,短短四字便是千言萬語。正如立青寫在書裡的這段話:「台灣人笑貧又笑娼,笑貧就可以不去面對社會不公,笑娼就可以無視於結構壓迫。」掩耳盜鈴何其容易。但為何就不能讓每一個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人,同樣也被認真地尊重,無論她及他是從事何種職業?
例如「酒促小姐」,看似銷出酒就能賺到錢,但是,你看不到她們被夾在公司、店老闆和客人間,吃力不討好的無奈,還有她們被緊身衣箍出勒痕、著超高鞋的雙腳半夜抽筋的痛苦……有時我們連看都不想看,又怎知她們整晚扛著大型立牌、自花車資,奔波於公司指派的各店之間,單打獨鬥的身影。
例如從各類型工廠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而被整批帶到建築工地的「新手工人」,他們沒技術、沒體力,被監工和資深師傅們調侃,但他們再沒其他出路了。而這樣的工人一直來,一直來。
例如曾是優秀工人,卻因車禍坐過監的「更生人」,他總是表現得懶懶散散,家裡總是髒亂不堪──唯獨每個月在社工訪視的那一、兩天,絕對乾乾淨淨,抬頭挺胸。因為尊重,社工不帶異樣眼光,不是同情憐憫,而是尊重他這個人。
在酒店工作,姊妹之間學習、閱讀、傳承情誼的八大女孩;從醫院做到學校,遭不當解雇及強迫減薪,仍盡心盡力的清潔阿姨;離鄉背井,正義無處可訴的外籍移工;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的鋪路工人;被化學塗料傷得膚色深淺不一的抓漏師傅……
他們這麼說著:「身為邊緣勞動者,能有的選擇真的不多,能預支就預支吧,有啥能做就做吧,人生無奈,但活著總還有些希望。」
他們只能對自己這麼說。
延伸閱讀:
做工的人--林立青
剛認識立青時,跟他聊了很多,也聽他講了許多自己的故事:爸媽在市場擺攤,他是在市場成長的,他從小的生活場景與長大後的工作環境,生命中是各式的勞動者。而其實每個人也一樣,社會本是由勞動構成,人人為生活付出自己的辛勞──對許多人而言,無從選擇,所求的只是再基本不過的生存,卻由於人為的劃分,無力地連這最基本的需要都被壓到最底、最扁。
第二本書,立青探出他的觀察觸角、溫柔理解以及那支寫真銳筆,從建築工地走向被社會冷眼撇至邊緣的勞工們,娓娓道出他們原以為無人聽的故事,攝影師賴小路的觀景窗更放大了這些必須被聽見的聲音。隔開階級的大門儘管涼冷,但是開啟了一道縫,便可能有溫熱風穿透。
書名定為《如此人生》,唉,短短四字便是千言萬語。正如立青寫在書裡的這段話:「台灣人笑貧又笑娼,笑貧就可以不去面對社會不公,笑娼就可以無視於結構壓迫。」掩耳盜鈴何其容易。但為何就不能讓每一個認真對待自己工作的人,同樣也被認真地尊重,無論她及他是從事何種職業?
例如「酒促小姐」,看似銷出酒就能賺到錢,但是,你看不到她們被夾在公司、店老闆和客人間,吃力不討好的無奈,還有她們被緊身衣箍出勒痕、著超高鞋的雙腳半夜抽筋的痛苦……有時我們連看都不想看,又怎知她們整晚扛著大型立牌、自花車資,奔波於公司指派的各店之間,單打獨鬥的身影。
例如從各類型工廠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而被整批帶到建築工地的「新手工人」,他們沒技術、沒體力,被監工和資深師傅們調侃,但他們再沒其他出路了。而這樣的工人一直來,一直來。
例如曾是優秀工人,卻因車禍坐過監的「更生人」,他總是表現得懶懶散散,家裡總是髒亂不堪──唯獨每個月在社工訪視的那一、兩天,絕對乾乾淨淨,抬頭挺胸。因為尊重,社工不帶異樣眼光,不是同情憐憫,而是尊重他這個人。
在酒店工作,姊妹之間學習、閱讀、傳承情誼的八大女孩;從醫院做到學校,遭不當解雇及強迫減薪,仍盡心盡力的清潔阿姨;離鄉背井,正義無處可訴的外籍移工;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的鋪路工人;被化學塗料傷得膚色深淺不一的抓漏師傅……
他們這麼說著:「身為邊緣勞動者,能有的選擇真的不多,能預支就預支吧,有啥能做就做吧,人生無奈,但活著總還有些希望。」
他們只能對自己這麼說。
延伸閱讀:
做工的人--林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