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9.09.28
韓良憶享受在《在歐洲,逛市集》的幸福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逛市場市集而不買菜作菜,大概就等同於買書而不讀吧。
這是韓良憶定居荷蘭的第九年,九年前,她和一個名叫侯約伯(Job Honig)的荷蘭先生因為價值觀相近而相戀結婚,成了鹿特丹市市民,兩人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共同點,便是「愛吃」,「我無法想像自己跟一個不愛吃的人生活在一起」。人如果有兩種,愛吃與不愛吃的,韓良憶認為,那愛吃的人敢情比較放鬆,比較能體會生活中種種細微的樂趣,甜酸苦辣滋味;不愛吃的人往往生活得過於嚴肅,而嚴肅的人不隨便作夢。一如無法想像和不愛吃的人一起生活,韓良憶也無法想像沒有美食、旅行,沒有夢想的人生。
早在變成荷蘭的台灣太太以前,被姊姊韓良露封為「小天才」的韓良憶就是一個美食鑑賞者了,曾經她對義大利食物產生莫名的熱情,就為了這股熱情和一種說不上來是什麼的夢想,她辭掉了索然無味的高薪工作,飛往義大利從事一個月的美食探尋之旅,其間並在翡冷翠上了一星期的烹飪課,對食物遂有了不同於「以台灣為出發點」的了解和思索,這對她後來翻譯《煉獄廚房》(皇冠)幫助很大,而她的第一本書《羅西尼的音樂廚房》(皇冠)寫的就是美食與音樂。
台灣人總是忍不住把歐洲生活想像得精彩絢麗像沒有冷場的電影,其實不然。日常生活不是短暫的旅行,「我在歐洲的生活很平淡,平淡到很多人或會覺得無趣,因為沒有太多變化。」韓良憶說起鹿特丹的生活:旅行大約一年一次、兩次,平常的日子,她多半「宅」在家裡或寫稿或翻譯,不然就上網查資料和看報,晚上則是烹飪、聽音樂、看書,偶爾看電視上的英國警探影集和電影,到周末假日,就做幾道較費時費工的菜──順便插一句,侯約伯熱愛老婆燒的菜。天氣好的話便到森林散步,一天可以走上十公里。
由於政治穩定,個人主義盛行,加上文化底蘊深厚,歐洲的社會氣氛迥然不同於淺碟子的,任何事都可以很快沸騰起來的台灣。除了說話速度還是很快之外,韓良憶感覺歐洲把她整個人變緩慢了,平心靜氣,淡泊名利,而且有了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
這樣的緩慢生活中,「逛市集」成了韓良憶平淡靜好生活中點綴著繽紛色彩,各種氣味充滿的高潮。
歐洲市集類似台灣傳統菜市,只多半是露天的,而且一周一次市集日,不像台灣僅星期一休市,天天上演。幾年下來的歐洲旅行,韓良憶和侯約伯變成了「市集達人組」,打開旅行的記憶盒子,包括最能勾引人進廚房作羹湯的柏若市集、價廉物美的貝利克街市集、拉丁風情的莫貝市集、五星級的哈斯拜市集,還有天光水色中的里亞托市集,波西米瓦風的阿姆斯特丹北市場……韓良憶以市集的聲音和氣味辨認威尼斯、倫敦、巴黎、普羅旺斯……至於那一條從住家到鹿特丹市中心市集(長達兩公里半)的路,她已經走了九年仍然新鮮好奇,不厭不倦,「我是從這個市集認識這個城市,多少找到了一點歸屬感。」 而這樣的體驗和趣味,她一心一意想和讀者分享,於是抱著「分享」的心情寫作,像是一種對台灣讀者發出「我吃這個很好吃,看這個很有趣,你要不要也試試看」的邀請,這樣靠著寫作與台灣保持聯繫,寫作的時候則時而思念著台灣的江浙菜、台灣小吃和日本料理,時而思念舊北投市場。
韓良憶熱戀著歐洲市集,而台灣市場的吸引力侯約伯最瞭解。侯約伯很愛台灣的傳統菜市,理由和妻子喜歡歐洲市集相彷,「他從市場看到了台灣的生命力,加上熱愛攝影,台灣菜市裡各種不同顏色、氣味和物體形態,對他而言都充滿了獨特的地方色彩,吸引他不停的按快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從觀看台灣菜市各種不同貨色,了解到自己吃的究竟是什麼,對中國菜多了一些知識,進了餐廳也更有自己的主張。」
除了魚頭,侯約伯已經受韓良憶調教到連吃臭豆腐都津津有味。
對韓良憶來說,不論台灣菜市或歐洲市集,這裡都是「生活原味」的出發點,「生活原味」不是時尚,是通往微小而確定的幸福的秘徑。
*文中韓良憶照片,由皇冠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