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9.09.09
你到哪裡去了,大器晚成的英雄?
文/先覺出版編輯部
不知不覺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標準,像是「大器晚成」或「黑馬」這樣的詞語,聽起來反倒成為帶有負面語氣的安慰用詞。
不妨設想一個場景:久未碰面的鄰居或親戚相遇時,彼此問候:「孩子多大啦?在做什麼?一個月賺多少錢?」
如果對方的回答在標準線以上,那麼回應可能會是:「這麼年輕就這麼成功?真是英雄出少年,年少有成。」如果對方的回答在標準線以下,那麼回應大概會是:「沒關係啦,某某人也是這樣,他們都是『大器晚成』嘛!」
當特例變成了常態……
在矽谷,有8間頂尖公司員工平均不到32歲,其中Google平均29歲,臉書平均28歲。而諸如比爾.蓋茲、貝佐斯、祖克伯等人,更是年紀輕輕就被認定為天才,創業後用人也都以自己為典範,每個員工進來自己的高智商工廠,都拉高了徵人的標準。
那其他人呢?超過特定年紀沒有表現的人就要被丟下來,這輩子就沒有機會了嗎?
有別於這樣的社會標準,本書試圖解放普遍的年齡焦慮,對所謂的「成功」提出不同的論述。作者是誰?他憑什麼、又為什麼寫出這本書?
你的大腦還沒準備好發光發熱
本書作者里奇.卡爾加德是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的發行人。他從小就無法寫出通順的文章,成績普普通通,雖然體育成績還算突出,也稱不上是頂尖的運動選手。由於一場誤會讓里奇錄取了史丹佛大學後,他卻沒有把握大好機會,盡選營養學分、修最容易過關的課。僥倖畢業後,依然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只好當洗碗工、夜間警衛、臨時打字員等度日。可能他好好做的話還是可以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給做好,但他偏偏做事不上心,不僅工作時恍神、偷懶,跟同事起莫名的爭執,還會趁在酒鋪值夜班時偷酒喝,過著荒誕不經的生活。
某個漫漫長夜,里奇正在夜間輪值警衛工作。當他獨自巡視四周時,忽然聽到隔壁伐木場傳來一陣狗叫聲。他好奇地過去一探,才發現:隔壁工廠根本沒有請保全,他們用的是一條狗;牠不僅不需要薪水,可能比他還稱職!而同年齡的賈伯斯,都已經準備讓蘋果上市了。
忽然間,整個世界在他眼前打開了。到了26歲,里奇腦袋終於「開機」,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29歲創立矽谷頂尖的公關公司;34歲創辦矽谷第一份商業雜誌;44歲打破當時論資排輩的傳統媒體文化,成為《富比士》的發行人;46歲學會開飛機,3年後甚至以自己的飛行探險為題,寫出暢銷著作。
從各方面看來,里奇根本就是一個超級人生勝利組,可能還是金字塔頂端的那1%。這樣的人寫一本講「大器晚成」的書,有什麼說服力呢?
但恰恰相反。對我們來說,里奇是年經輕輕「就」有所成;但在他眼中,他卻是年紀一大把「才」有所成。26歲找到人生道路的里奇,正是在社會崇尚年少得志的壓力下,一度覺得自己是個自卑的魯蛇──如果祖克柏19歲就創辦了臉書,比爾.蓋茲21歲就創立了微軟,賈伯斯21歲創立蘋果、25歲就讓公司公開上市;26歲才堅定志向、找到人生的方向,又有什麼了不起?
崇尚少年得志的訊息,比多數人想像得更加危險
當特例變成了常態,天平就危險地嚴重傾斜了。當我們在讚頌毅力與堅持的時候,青年學子所得到的榜樣就是這樣,於是15、16歲就被迫非努力拿到滿級分不可。但是社會有必要逼他們那麼早就做出人生的決定嗎?我們不僅很有可能在別人(父母、老師)的限制下,過早為自己的人生做了決斷,走上一條根本不屬於我們自己的路;也很有可能自我束縛,對他人、對自己都造成傷害。
2016年,Theranos血液檢測公司總裁伊莉莎白.霍姆斯的醜聞,震撼了創投界,全世界都認為她是壞人。但里奇覺得,她更像是陷落在自己創造出的少年得志故事裡,而鼓吹這個故事的,正是我們的社會;大器晚成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社會也因此付出了代價。
里奇自己體驗到了這個苦果,於是他寫下這本書,希望藉由公開自己不堪回首的真實歷程,佐以各界精采故事、科學實證和實用指引,證明無論在任何年紀、任何人生階段,只要找到專屬自己的步調,都有辦法發光發熱。
成功沒有期限,未來的故事可以改變
當里奇與許多名人討論到本書的想法時,大家幾乎都回顧起年輕時的挫折以及自己遲來的成功。這讓他感到很納悶:明明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鼓勵成功要趁早,但怎麼到處都是大器晚成的人?或許大器晚成才是常態?又或許,當我們多認識、推廣這樣的觀念,就可以重新找回價值感,以自己真正的樣子面對社會,將這個世界推往更好的方向。 其實,大器不僅可以晚成,只要找到自己的步調,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能有不同的發揮,獲得各式各樣的成就。誰說成功要趁早,又只能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