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的養生計劃】
疾病和飲食互為因果
文/莊淑旂(醫學博士、防癌之母)
醫學的進步確實能治療種種疾病,但是只有實踐規律的日常生活,才能根本治療疾病。隨一己慾望過著毫無節制的生活,心想反正病倒了就去醫院找醫師,這種人生不足以取,也是不敬重生命的。
「疾病」與「飲食生活」互為因果,罹患胃癌的人,便是意味過著會造成胃癌的生活。因此,每個人在進食時,都要注意以下幾件事,在微小之處就要保護自己的健康:
1.食物要儘量接近體溫,溫度相差太多或是味濃、刺激性強的辛香料,若無秩序地進入胃裡,接觸到胃黏膜,就會引起消化不良。
2.千萬不能在吃熱熱的咖哩飯時,喝冰冷的水或飲料,要牢記冷熱的東西、甜鹹的食物,不可同時混合著進入胃中。
為什麼早餐一定要吃「肉」?
提及「早晨的散步」,這是我從年輕時代到九十歲的現在,除非出國旅行或颱風天,每一天都不曾間斷的運動。即使是出國旅行,我在訂旅館的時候,還是堅持要選擇周圍有天然環境腹地的旅館,以便有散步的地方。
我之所以一再強調「早晨」,是因為人在晨間的思考,與其他時間的思考相比較,效果是不一樣的。清早起床,頭腦因為前一晚的充分休息,判斷力清晰、沒有雜念,此時到山上森林裡散步,讓清新的空氣進入體內,猶如是一場細胞的「汰舊換新」。在自然的場域裡活動筋骨,打開五感六覺,接受大自然的力量,腦力的激盪泉湧,將使一整天的氣力活跳跳。
那麼,以此來歸納飲食的前後順序,大家就明白我為何堅持早餐要吃肉了。這個道理在於:身體各部分的吸收能力在早晨最為良好,所有內臟器官都已準備妥當,等待接受你給它的作業,此時胃液分泌充沛,你所吃下的食物都被充分消化、完全燃燒,多餘的東西就會通過腸子順暢的運送。
而在晚間,通常都是工作了一整天,很疲憊的下班,雖然此時胃口可能習慣了「以美食安慰身體的疲勞」,而顯得很旺盛,但其實各內臟都十分疲倦而氣勢低落,有罷工的情況。大量的食物堆積在胃裡,將會造成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自然會產生廢氣。
從清早起床到晚間為止,大約要直立十多個小時,在這段期間,內臟一直處於懸垂狀態,因此會感到疲倦。不要誤認為疲倦就是要攝取營養,如果你覺得累了就去洗個澡,將身體躺平,讓腹部也得到休息。我們的腹部總是處於受壓迫的狀態,只有此時,我們才能用這種方式表達一點歉意;而洗澡之後才開始吃飯,也等於表明了「現在用美味佳餚來慰勞你」的心意。
走路也是一種保健法
平常身體感覺疲倦了,只要放下工作去休息或睡覺,大致上就能恢復。但是頭部昏沉、精神不濟時,只有靜態休息是沒有用的,必須讓身體的細胞活化起來,也就是藉由持續而適量的運動,才能真正的解除疲勞。
頭腦混沌不清、心有罣礙、無法專注、脾氣火爆或憂愁煩悶的人,可以在清晨散步,接觸大自然,一切就會歸於寧靜和平。看來一點都微不足道的散步、走路,卻有著驚人而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對於工作繁重、生活節奏緊張的都市人,是最簡單又不花錢的健身方法。
走路就是在為你的健康生活儲存備用力,若能每天施行,平均可以減少20%罹患乳癌、30%罹患心臟病、50%罹患糖尿病的機會,強化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加骨頭、肌肉的力量。一邊走路一邊配合呼吸,可以獲得全身津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促進腦神經細胞活化,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
清晨散步會讓人更健康的原因,其實是親近大自然,可以讓人的精、氣、神得到無限的充實,衰敗的細胞也會受到修補。無論科技文明如何超越顛峰,人類就是不能孤絕於大自然之外,在太陽東升時起床,對陽光充滿深深謝意,就可以得到無限力量的賜予。
*文中圖片,由時報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無齡的養生智慧:莊淑旂的宇宙健康法8》(時報文化)一書,作者莊淑旂博士一輩子以研究防癌、治癌為職志,堪稱台灣醫學界的國寶級人物,被譽為「防癌之母」。在這本新作中,她針對「無齡養生」智慧及「以食代藥」理論,進行系統化解說,像是進食若混合熱食與冷飲、甜食與鹹食,就可能蒙受胃癌侵蝕危機;靠著絲瓜、南瓜與蓮藕,就可以解便祕、補元氣、紓緩壓力等等,書中除了延伸說明食療的意義外,也提醒大家若要擁有無病無痛的生活,追求長壽,達到無齡的境界,那麼對身體發出的種種現象,就要注意傾聽與觀察。只要顧好腸胃、做好飲食管理,就等於掌握一把健康之鑰,是一本人人都適用的「無藥醫典」,只要提早做好養生計劃,老年生活也就逍遙自在,病痛不近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