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01.04

究竟要多「陽光」,才叫正常人?

文/經濟新潮社編輯部
很佩服對於那些以「今天的我超越昨天的我」為座右銘的人,這樣的正向思考是「正常人」的生存之道,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在標榜「不進則退」的社會中,這股積極向上的能量,彷彿一道道強烈的陽光,普照著這個世界。

可是,有時看到這樣的光,我反而會害怕。例如面對很「陽光」、沒有絲毫負面思考的人,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消沉、太晦暗,而不夠資格成為他的朋友或同事。

我在想,會不會有人因為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導致他們再怎麼努力,最多只能做到「今天的我不要比昨天的我更糟」。會不會有些人活在陽光(正向思考)照不到的暗處,而這些暗處,可能就是他們的容身之地。這些活在暗處的人們,並非不想或不願「超越昨天的自己」,而是因為疾病造成的種種原因,自我超越的「開關」壞掉了,即使耗盡力氣,最多也只能做到維持現狀。

也會想,在宣揚「不斷超越自我,才是正常人」的環境中,那些只能「維持現狀」的人會不會活得很辛苦,甚至自我懷疑是不是不夠「陽光」;或者到底要多正常,才能稱得上是「正常人」。

《容身的地方》這本書,透過作者中井久夫從精神醫學的角度觀察「人的處境」,幫助我們理解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艱難。

光是看到「今天的我超越昨天的我」這幾個字就覺得「很累」的人,《容身的地方》這本書,或許就是寫給你看的。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今天的我不要比昨天的我更糟」或許也是一種進步,漸漸懂得放過自己、接納自己。

倘若你的親朋好友之中有精神病患,或許藉由這本書,可以比較理解他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艱難。如果沒有,或許可以透過這本書的作者中井久夫的描述,理解當我們說精神病患「痊癒」,並不是指回到病發之前的狀態,而是相較之下,接受治療後比較「有餘裕」面對一切。中井久夫指出,當一個精神病患能懂得摸魚、裝傻,放過自己,就可以稱得上「痊癒」。

對於那些最多只能做到「今天的我不要比昨天的我更糟」的人來說,不見得要一直很「陽光」,適時在人生途中找到陰影之處,暫時脫離驕陽的照射範圍,得以放過自己、休息片刻。

這讓我想到,陽光普照下,陰影之處或許就是他們躲避烈日的棲身之處。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他們放過自己的機會;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保留這些得以喘息的陰翳。希望這本書,如同陽光普照下路旁陰影之處的存在,樹蔭也好、涼亭也好、屋簷也好,讓他們喘口氣,找到可以容身的地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