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02.22

找不到「家」的恐懼,這是我們認識的首爾嗎?

文/大田編輯部
第一次閱讀《剝削首爾》就欲罷不能,完全沉浸在作者文字當中,一頁一頁不斷看下去。

作者李惠美是韓國日報記者,極為擅長以氣味與物件還原採訪場景,透過她的揭發,看見光鮮亮麗的首爾,如何成為「下流階級」的巨大捕食網。

書中第一部分〈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從一場無名大火開始,進而掀開炒房者透過出租「蟻居房」獲利的背後原因。在繁華的東大門巷弄,一間間如同「活人棺木」的蟻居房藏著令人震驚唏噓,比電影更殘酷的現實故事:被妻兒拋下的朴善基先生,房間裡充斥複雜酸腐味,物品都「掛」在窄小床架上;李明主先生好不容易從地下室蟻居房,搬到位於一樓有「廁所」的房間;朴敬子女士為了避免遭到危險、暴力,每天都過得膽戰心驚……高齡寄生,他們並非都「好吃懶做」,有的甚至拚命賺錢,卻怎麼也填不滿「被剝削」的黑洞,甚至也不清楚原來自己是「被剝削」。

第二部分〈大學街新蟻居村〉有作者自身的貧困經驗,她曾經也是「住房難民」忍受半地下室裡的灶馬與蚯蚓,因為怕被退租,而不敢跟房東反映狀況,當時她並不知道,原來房客也可以擁有「權力」。接著,進一步揭開大學旁僅能提供九人住的房子,竟被隔成了三十個房間,而且收取高額押金與租金(押金台幣二十八萬五千元,月租一萬元)……

看著跟自己差不多年紀的租客們的故事,令我回憶起去年夏天,走在酷熱台北街頭,焦慮尋找租屋處,腦中不斷環繞「通勤時間、租金、房間大小、對外窗、廁所」等等關鍵詞,心中只有不安,甚至是找不到「家」的恐懼。

在台灣許多租屋現況已經等同「新蟻居房」的定義:
1.將老舊的多戶住宅翻修,隔出兩、三個原本不存在的房間,並為其編排房號而形成的套房。
2.若是新蓋的房屋,則在配合法律規範取得使用許可後,再施工隔成更多間套房。

每個人都懷有到大城市找工作,發展夢想,追求肯定自我的安居之地,但誰也沒想到踏入刀光劍影的都市叢林,就已經身陷「階級」分流,想要逆反的方法之一是「居住正義」凝聚的聲音要越來越強大,本書《剝削首爾》就是一聲警鈴,讓我們清楚聽見。

報導者以文字為吶喊痛快揭開真相,在不斷自省與思考中,共感每一位受訪者。最椎心刺痛我的,是朴善基先生第二次見到作者時說:「好久不見,怎麼回事?來採訪過的記者很少會再回來……」從這句話就能了解,作者並非跟大多數記者一樣,只是進行「一次性」的例行報導,而是擁有必須挖掘真相的決心。

這本書巨大震撼我的生活前路,貧窮究竟從哪裡開始?此刻以《剝削首爾》為前導,我們可以一起想一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