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7.12.24
安妮印象
文/傅月庵(作家)
在此之前,我一直猜測,一個會讓讀者喜歡到要摘選「安妮語錄」與人分享的暢銷作家,會是什麼模樣?三毛?張曼娟?朱少麟……?在我能想像的範圍內,我努力地去想像了。最後證明,想像雖然有趣卻總是有誤差,安妮只是安妮,全無上述諸人的影子,且就算打扮樸實,好像也與她筆下常見「白棉布上衣、麻布長裙、赤腳穿球鞋的女孩子」有著些許差距。
在我的印象裡,安妮像是鄰家女孩,容貌清秀,不算格外出眾,卻因為她的親切與……嗯,應該說是堅毅吧,雖然這樣的形容有點奇怪,而會讓你想多看一眼的那種。這多看一眼,事後回想,多半是因為她的眼睛——那是我見過最明亮的一對眼睛。黑白分明,很有神,很安定無懼,讓看的人也跟著安心下來的那種——「親切」跟「堅毅」,或許就是因此而來的吧。
安妮是浙江東南海濱的寧波人。寧波如今是有名的商業之鄉了,安妮小時候,卻還只是個依附上海而生的江南小城而已。父親常常要到上海辦事,愛看書的女兒總要他帶這本那本,尤其港台的小說給她。歲月靜好,看完了八○年代,看過九○年代,看到小女孩離開學校,成了銀行辦事員,那已經是九○年代末期,網路驀然而興的時候了。
小女孩一人去到大都市謀生,也許是因為孤獨與疏離,某天夜裡,內心積澱了十幾年的文學泥土突然震動萌芽,她寫下了一篇文章,寫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很多的心情與故事,寫完後順手簽下「安妮寶貝」這四個字,發表在「榕樹下」文學網站。沒想到,她對於城市、感情,以及人生的種種感受,竟也是成千上萬跟她一樣,在七○年代後出生,在相對開放安定的時代裡成長的青年男女的共同感受,共鳴讓人不斷轉載回應,來自各方的鼓舞,使安妮一篇又一篇寫下去。2000年,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告別薇安》出版,在很短的時間內,賣出了幾十萬本。一夜之間,喜歡看書的小女孩成了紅火的「暢銷作家」。
「任何人都會有自己的第一次經驗。那是一些或甘甜或苦痛的印記,打在行走的路途上。那些印記有時候深植在心底,提醒我們的脆弱。有時候如同雲煙會消失無蹤,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這樣堅強地長大起來。」幾年之後,安妮回頭看往事,寫下了頗為「內省」的這一段話。
「內省」這二個字,也正是安妮與其他網路作家最大不同之處。
新舊世紀前後,因著網路經濟泡沫,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一批從網路寫手,這批被稱為「網路作家」的時代新寵,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華文世界裡稱之為「網路文學」,其主流就是以「輕薄短小」為特徵的言情小說。隨著網路泡沫的幻滅,沒幾年的時間裡,「網路文學」走過巔峰,摔落谷底。當年意氣風發的這位那位作家,以才情始,以才盡終,幾乎都已灰飛湮滅,成了明日黃花了。
安妮寶貝卻不是這樣。《告別薇安》之後,她幾乎每年都有一部作品,也都很成功。她與其他網路作家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她從來沒有被「暢銷/成功」沖昏了頭。她的作品很感性,作為一名作家卻是理性得嚇人。
「別人有權利對你的作品做各種膚淺或喧囂的說三道四,但自己可以保持清醒並且堅定。作者創作一部作品,首先應該是為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而寫。其後才是這部作品對市場和大眾造成的影響。」這樣的認知,讓她始終不斷地在探索寫作的可能。本質上,她還是那個愛閱讀的女孩子,行事低調,不太與人應酬,最後甚至脫離了「網路」。在簡單的生活中,做她自己,不停地寫寫寫。
2006年《2018574516283》(繁體中譯本由遠流出版)、2007年《素年錦時》出版,許多人驚訝於她的風格轉變,網路上很多「安迷」甚至認為「這不是我們認識的安妮寶貝!」然而,兩本書依然暢銷的事實證明,這才是真正的安妮,「清醒並且堅定」,所以能夠突破限制,讓自己的作品更高更遠更寬廣。
「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我的寫作。我有自己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方式。需要戒持自己,把寫作獨立,使它與外界任何虛榮繁雜保持距離。與任何圈子,流派,潮流,時尚……都沒有關係。寫作若是一條長路,它是一條漫長的自我反省、自我修行的道路。」從網路來,卻不隨網路去。「安妮」所以讓人期待,所以會是「寶貝」,除此之外,再無其它了。
*文中安妮寶貝照片,由遠流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