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是在灰鷹那邊看到關於這本書的消息,那時固然是引頸期盼,但新書實在太多,於是隨著時間過去,對它的印象也逐漸的淡薄了起來。又過了一段時間,卻看到《亡靈的頌歌》舉辦試讀活動,大略的讀了介紹後便報名了。但沒想到中間一波三折,書寄到後,不知道被迷糊的我塞到哪個架子上,要看時找都找不到,還以為是沒寄到。最後在出版社人員小璧的寬限與?的慷慨出借下,終於得以讀到小說,真的非常感謝。
故事的大要是考古學家伊嵐.包爾接到通知,說靠近古蹟保護地的地方挖出屍體,貌似古屍,請她來鑑定。接著牽扯進越來越多事物:金錢糾紛、地權轉移、地區開發……最後發展出另外兩起謀殺。憑著一股衝動,伊嵐.包爾開始追查起這一切發生的原因。
《2018740633844》在我讀起來是很有趣的一本小說。我不以為它有很濃厚的哥德風味,儘管它的確使用了一些哥德要素,如大房子、密道、怪死。不過就像牛肉跟蔬菜的組合可能是芥蘭炒牛肉,也有可能是馬鈴薯燉牛肉一樣,要煮出什麼樣的菜,還是看作者的功力如何。作為一本驚悚小說,《亡靈的頌歌》基本上沒有嚇到我,但是作為一本小說,《亡靈的頌歌》卻也吸住了我的眼球--當我發現實在太晚了,沒辦法一口氣看完時,覺得有些遺憾。
那中間的落差,或許就是一些讀友略皺起眉頭的地方吧。其實以小說來講,《亡靈的頌歌》頗為流暢,獵奇指數也蠻高的,血腥度普普通通,懸疑度也還好。那,為什麼在說「好看!」的同時會帶點遲疑?我想主要就是elish講的主角總是很安全這一點。對著主角嗆聲的大魔頭太早死亡,雖然讓所有人(包括讀者在內)都墮入五里霧中,但就失去了最大最好的一條燻紅魚,失去了誤導的最好標的。而搜查大魔頭案件的警察又太早就跟主角聯手查案,連懷疑都少了,使得另外一條凝聚戲劇張力的路(為自己洗刷冤情而查案,途中受到官僚警察的壓力與攔阻)也被堵死了。那接下來除了有個行蹤詭異的鬼、充滿嬰屍的沼澤等等佈景來嚇人外,就沒有招數了(囧)。偏偏主人公是個考古學家(嬰屍沼澤?太棒了!希望是新石器時代的Q.Q),身邊又都一群正常人(看到鬼?像狗?你看錯了吧),這些佈景再怎麼強,也沒辦法像《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一樣,光靠一隻發光的狗就能讓人嚇到皮皮挫。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對主角感情與家庭生活的描寫上:與男友的關係平淡,但因為太平淡了所以有著隱藏的危機(我看到他們還沒接吻的時候也嚇了好大一跳……這真的有在交往的意思嗎,難怪其密友如此焦慮),結果那個危機不過是個好大的轉機;跟弟弟在家務事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眼看著就要大吵一架,結果被莎士比亞平息。主角真的很幸福,還好他也沒發什麼牢騷,不然應該會有很多人度爛(台語)他。說到主角,讓我想到,我覺得主角之所以要去查案的動機交代得很不明顯,不,事實上他根本就只是因為好奇所以想要去查吧(爆)。所有的事情都是邊走邊戰,加上事件的發展其實挺迅速,結果到最後就變成查案&揭開真相了(囧)。
但撇開這些點,我其實還蠻享受這本書的。可能因為我也蠻喜歡考古題材的關係。這本書在處理考古題材上面並沒有將之引導到鼻屎大的陰謀上,而是將之視為社會機制下的一環,避免掉滿山滿谷跟基督系列宗教有關的陰謀論,而是以較為平實的說法取代,使得現實感加重,對我來說,較諸一拖拉庫流傳久遠的陰謀,要更加的引人入勝。最後的場景我很喜歡,難得看到「虛寶」被保留下來的例子(爆)。對那個場景的描繪也很美。
最後,我想提一下關於封面的事。封面做的很漂亮,但是對我來說有點太過頭了。高聳的哥德式尖塔應該是要象徵小說內的修道院吧,但區區一個「鄉下地方的修道院」應該不會那麼壯觀,光是尖塔的部份就有三四層樓高。小說裡面應該有提過修道院整體來說大概就是三四樓的高度而已。修道院在我想像裡應該是像這樣的,大教堂實在是有點over,雖然真的很好看,不過畢竟伊嵐不是亞當斯柏格(啊啊啊我好想念他!),是個實事求是的考古學家,而非詩人探長啊。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09.12.28
盲眼貓頭鷹
文/路那
對路那來說,命名向來是一件困擾他的事情。「組合起一些簡單而久看不膩的字詞,對我來說比將一群樂高積木組成一個大樂高人還要困難。在這樣的情形下,其實我很喜歡偷(美其名為引用)喜歡的現成句子。」所以「盲眼貓頭鷹」部落格名稱的由來,便是源自於麥田出版的一本小說標題,作者沙迪克.海達亞。「小說很薄,但卻不怎麼好理解;雖然不怎麼好理解,可是很美。加上使用的暱稱『路那』(lunaj)與月亮有關(呃,其實更有關的應該是『月之海』這個日系搖滾團體),覺得這樣可以搭載成一組意象,便這樣決定了。」
目前是研究生,主修臺灣文學的路那,笑言自己根本離不開書籍。小時候母親會讀床邊故事給他聽,「之後去上那時流行的才藝班補習,在下課與家長來接的中間總是會有點空檔,那時候只好去書店看書,等父母來接,或許因此培養了閱讀的愛好。」他平常最喜歡看的就是小說,各式各樣的小說基本上來者不拒,尤其最愛看的小說是推理類的小說,另外也很喜歡看奇幻、科幻與羅曼史。
後來,他經由朋友的介紹開始了試讀活動,並從試讀中獲得很多東西,「第一是搶先讀到尚未出版的書籍,感覺很奇妙;第二是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因為我在網路上算是蠻害羞的,不太會主動『搭訕』其他書友,但有了試讀就像是有了共同的話題,從這裡認識了很多朋友,算是最棒的收穫吧。」
《藍色圓圈之謎》(臺灣商務)和寵物先生的《虛擬街頭漂流記》(皇冠),是他讀過很喜歡的兩本書,「前者雖然沒有太驚悚的附會,也沒有太科技的微物鑑識,甚至連小說中如今氾濫成災的性事,也只是隱隱伏流於個人的思緒之中,但很奇異的讓我想到了隔著煙燻玻璃看日蝕的感覺;後者時地設定在『未來的西門町』,一方面汲取了熟悉感,另一方面則藉由科技的條件架構出簡潔卻不單薄的本格謎團,讀完此書後,我開始期盼後續台灣的推理創作,到底還會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驚喜。」
除了靜態的閱讀,路那平常還喜歡到處走走、聽音樂、看電影與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更喜歡在小巷弄中閒逛,看著窗戶想像一間房子的格局,偶爾碰到有意思的小店就會非常的開心,享受著再平凡不過的幸福!
*想保有神秘感的路那,提供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是否很可愛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