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7.18

當心理師行過地獄之路……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
不同於其他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在莊博安心理師的《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出版前,一次與他碰面談新書,他輕描淡寫地說起一段陳年往事,但這段往事,卻像炸彈般,在我心裡炸出一個大洞。

這個大洞裡有一個讀高中的男孩,他因每日超過八小時「強逼自己不斷開關門檢查的」強迫症,以及被掐緊咽喉般難以喘息的?望憂鬱症,僅能每日祈禱自己隔天不會再醒來……但他的家人卻對他說:「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而男孩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傷心,沒有憤怒;相反地,男孩卻感到安心。原來男孩經由此句話,而理解到自己雖然萬般痛苦,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選擇──他‧還‧可‧以‧選‧擇‧去‧死。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冰冷與殘忍的事實。而究竟是什麼樣的絕境,才會讓一個高中男孩覺得死亡是一個安心的選擇?

想來那必定是最黑、最暗的地底吧,他叫喊、他嘶吼、他呼救,但他身旁圍繞的大人,卻都自顧不暇,逐漸地,他也沉默;彷彿最後一剷土,從他頭頂落下,像要掩埋了他……

但,他緩緩掙脫,且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行過地獄之路的博安心理師,將自己20多年來與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共處,如何一步一步拾回自己的過程,再加上他多年來所諮商的個案,書寫成《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一書。

此書與其他討論焦慮的書,最大的不同,除了是作者博安心理師也走過焦慮的煎熬與痛苦以外,這本書也更深刻,以及更深度地談了焦慮的根源。

焦慮的根源並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完美主義、天生個性愛操煩,或沒安全感等等。焦慮的根源往往是過往生命中未曾去處理的創傷。創傷極可能發生在你年幼時,當時這創傷可能太劇烈、太疼痛了,而你因為求生存,而得去忽略、無視或埋住這份情緒與感受。但當你忽略、無視或埋住,情緒與感受並不會消失,它們仍然存在你的血液裡、你的身體裡。它們像鬼魅一樣,附著在各種讓你焦慮的事情上。

如果沒有回頭去看見那份情緒與感受,焦慮的對象只會不斷轉移。今天你會為了明天的上頭報告而焦慮失眠,但當明天報告完,你又會為後天的開會而惴惴不安……你不斷疲於奔命。

就像同樣走過童年痛楚的蘇絢慧心理師,她為這本新書所寫的推薦序結尾,她寫著:「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出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

是啊,只有當那些早年很難承受的傷痛,能好好被感覺,以及好好被安放,我們也才有機會,好好走上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不斷被無盡的焦慮牢牢拘禁與綑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