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5.29
傳達勇氣、刻畫靈魂的紀實寫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文/貓頭鷹出版 張瑞芳
「我已經寫了三十年,為何我們尚未換來自由?」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她的作品曾在白羅斯被禁、電話被竊聽,並在2000年一度逃亡海外。如今在2023年的當下,她又因為口中尚未獲得的「自由」再次在歐洲流亡。
亞歷塞維奇1948年出生於烏克蘭,後來舉家遷到白羅斯並在那裡接受教育。她曾說過:在她童年時期,也就是二戰結束後,住過一個女人村,裡頭一個男人都沒有。因為男人們大概都死在二戰的戰場上。但即使如此,周遭大人總是在回顧戰爭,孩子們也玩著德國人與俄國人作戰的遊戲,學校裡的老師更教導他們要熱愛死亡。戰爭與死亡,從此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長大後,她成為一名記者,親身經歷了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這場耗費10年卻以失敗告終的戰爭,和蘇聯人的二戰回憶相當不同。這場戰爭不再被回憶與歌頌,卻讓亞歷塞維奇更想去探討戰爭的本質,以及,更重要的,戰爭下人的經歷、情感與記憶。
她的第一本作品《鋅皮娃娃兵》講述的就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她採訪數百名經歷戰爭的士兵和他們的家人,挖掘出戰爭中不堪與痛苦的樣貌,揭露國家如何利用這些士兵並拋棄他們的過程。最終,卻由於這些受訪者無法面對自己的戰爭經歷與歷史評價被書寫出來,將她告上法庭。
即使被告,亞歷塞維奇也從未停筆。讓她繼續採訪、持續寫作的動力,可能源自於沒有男人的村莊,以及歌頌戰爭與死亡的文化,於是,她接續完成《我還是想你,媽媽》、《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等記錄二戰孩童、女兵的回憶錄。這些戰爭作品都是她親自採訪,將數百人的口述內容整理拼貼,以呈現「眾聲喧譁」的多重視角。在聽見個人的聲音之餘,也能看見大時代的靈魂。
書寫三本戰爭回憶的亞歷塞維奇,也不諱言,如同外界的刻板印象,他們確實是戰鬥民族,只不過更像是「大俄羅斯文化下」的戰鬥民族。2008年俄羅斯入侵喬治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2022年至今的烏俄戰爭,彷彿在提醒世人,俄羅斯的戰鬥民族特質。
除了戰爭主題之外,亞歷塞維奇另外兩本著作《車諾比的聲音》和《二手時代》,則將視角從戰場往政治社會議題推進。《車諾比的聲音》一向被奉為反核聖經,書中記載了經歷過1986年車諾比核災的人物口訪。除了呈現核災的恐怖面貌,書中也凸顯了獨裁政府處理這個災難的態度與推諉。在《二手時代》一書中,她更記錄了蘇聯解體二十年間,那些曾經歷蘇聯時代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資本社會與自由經濟的無所適從,甚至開始美化過去。藉此,亞歷塞維奇也是在跟讀者說明,當過去「沒有人教育他們自由是什麼,只教育他們如何為自由而犧牲」,面對這些從西方引入的二手自由,似乎只會讓某些人懷念起對蘇聯的二手回憶。
2020年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再次連任,他從1994年上任後從未下台。名為選舉,實則獨裁。對此,2020年白羅斯人起而抗爭,而身為反對派健將的亞歷塞維奇遭受政府迫害,再次離開白羅斯,再一次她為了「自由」而遠離家鄉。
亞歷塞維奇書籍曾在白羅斯多次被禁,而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終於使得她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人類總是健忘,如她曾說的,今日的年輕人和她年少時一樣,被教導殺戮和死亡,彷彿忘卻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後蘇聯時代,對於當下的不滿,讓有些人認為過去時光可能比較美好,於是歌頌史達林的聲音開始出現。這也是為何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必要存在,她的作品帶有提醒世人的用意,同時也傳達了個人的勇氣,並刻畫出時代的靈魂。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她的作品曾在白羅斯被禁、電話被竊聽,並在2000年一度逃亡海外。如今在2023年的當下,她又因為口中尚未獲得的「自由」再次在歐洲流亡。
亞歷塞維奇1948年出生於烏克蘭,後來舉家遷到白羅斯並在那裡接受教育。她曾說過:在她童年時期,也就是二戰結束後,住過一個女人村,裡頭一個男人都沒有。因為男人們大概都死在二戰的戰場上。但即使如此,周遭大人總是在回顧戰爭,孩子們也玩著德國人與俄國人作戰的遊戲,學校裡的老師更教導他們要熱愛死亡。戰爭與死亡,從此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長大後,她成為一名記者,親身經歷了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這場耗費10年卻以失敗告終的戰爭,和蘇聯人的二戰回憶相當不同。這場戰爭不再被回憶與歌頌,卻讓亞歷塞維奇更想去探討戰爭的本質,以及,更重要的,戰爭下人的經歷、情感與記憶。
她的第一本作品《鋅皮娃娃兵》講述的就是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她採訪數百名經歷戰爭的士兵和他們的家人,挖掘出戰爭中不堪與痛苦的樣貌,揭露國家如何利用這些士兵並拋棄他們的過程。最終,卻由於這些受訪者無法面對自己的戰爭經歷與歷史評價被書寫出來,將她告上法庭。
即使被告,亞歷塞維奇也從未停筆。讓她繼續採訪、持續寫作的動力,可能源自於沒有男人的村莊,以及歌頌戰爭與死亡的文化,於是,她接續完成《我還是想你,媽媽》、《戰爭沒有女人的臉》等記錄二戰孩童、女兵的回憶錄。這些戰爭作品都是她親自採訪,將數百人的口述內容整理拼貼,以呈現「眾聲喧譁」的多重視角。在聽見個人的聲音之餘,也能看見大時代的靈魂。
書寫三本戰爭回憶的亞歷塞維奇,也不諱言,如同外界的刻板印象,他們確實是戰鬥民族,只不過更像是「大俄羅斯文化下」的戰鬥民族。2008年俄羅斯入侵喬治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2022年至今的烏俄戰爭,彷彿在提醒世人,俄羅斯的戰鬥民族特質。
除了戰爭主題之外,亞歷塞維奇另外兩本著作《車諾比的聲音》和《二手時代》,則將視角從戰場往政治社會議題推進。《車諾比的聲音》一向被奉為反核聖經,書中記載了經歷過1986年車諾比核災的人物口訪。除了呈現核災的恐怖面貌,書中也凸顯了獨裁政府處理這個災難的態度與推諉。在《二手時代》一書中,她更記錄了蘇聯解體二十年間,那些曾經歷蘇聯時代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資本社會與自由經濟的無所適從,甚至開始美化過去。藉此,亞歷塞維奇也是在跟讀者說明,當過去「沒有人教育他們自由是什麼,只教育他們如何為自由而犧牲」,面對這些從西方引入的二手自由,似乎只會讓某些人懷念起對蘇聯的二手回憶。
2020年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再次連任,他從1994年上任後從未下台。名為選舉,實則獨裁。對此,2020年白羅斯人起而抗爭,而身為反對派健將的亞歷塞維奇遭受政府迫害,再次離開白羅斯,再一次她為了「自由」而遠離家鄉。
亞歷塞維奇書籍曾在白羅斯多次被禁,而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終於使得她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人類總是健忘,如她曾說的,今日的年輕人和她年少時一樣,被教導殺戮和死亡,彷彿忘卻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後蘇聯時代,對於當下的不滿,讓有些人認為過去時光可能比較美好,於是歌頌史達林的聲音開始出現。這也是為何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必要存在,她的作品帶有提醒世人的用意,同時也傳達了個人的勇氣,並刻畫出時代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