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4.01.08
心理也會過勞,放過自己,你值得對自己寬容與接納
文/親子天下編輯部
「你是把自己當作工具使用?還是把自己當作生命關愛? 前者會讓你忽視自己,後者會讓你深察自己。」
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
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受到早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衝擊和牽扯,時常在生活環境中、人際情境中、網路新聞中被觸發,突然莫名愣住、腦袋空白、胸口疼痛感到不知所措、無助、絕望、難受、焦慮、想逃等。
過度激烈的情緒,或久久未能平復的情緒風暴,可能來自未解決的內心情感創傷,還有曾經負面、痛苦的經歷。那些過往的經驗和感知成為一種自動化的反應,包括不成熟的防禦系統啟動、立刻產生的應對方式,都讓我們一次次的歷經大腦風暴及內憂外患,一次次的消耗身心能量及健康。
為內心築一座安全堡壘
要能給自己一個安心的內在空間,情緒界限和情緒空間是重要關鍵。
界限,就像是一間房子的門窗和磚牆,你的門窗和牆壁能否擋住外面的風雨?會不會一個街上的細微聲響,就可以輕易的穿透屋牆驚擾到原本平靜作息的你?
當然,如果你容易被觸發、被影響,這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個體的界限,內在空間的城牆始終遭遇破壞,或不曾被建造,卻要求你必須隨時受外界支配和強迫回應,以致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協助,幫助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建好內在的安全堡壘,做自己安全堡壘的主人。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要練習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當你再度受觸發時,你試著先不要慌亂,端詳一下情況並自問:
「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我怎麼了?」
「我以為是什麼情況再度發生了?」
「再看清楚目前狀況,我是否能發現什麼是不再一樣的?」
區分、辨識現實情況和自動化跑出的創傷後反應是不同的,各有原因、過程和所面對的對象。讓自己稍微沉澱,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空間,調節自己的情緒,只要不緊抓情緒不放,最激烈的情緒觸發時間是九十秒,這段時間讓自己暫時停下來,試著練習不要自動化反應、正念呼吸、不做過度絕對的判斷,待身心頻率較為緩和後,再啟動能照顧好自己的新應對方法,並慢慢學習能安撫內心不安的正確方式。
正視情緒消耗,而不是一味壓抑
有人從情緒消耗的日常裡,逐漸疏離、麻木及冷漠,因為不這樣做,可能很難再繼續生活。有人則在情緒消耗裡,不停惡性循環,每況愈下,不只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焦躁不堪(因為過於疲勞),還可能因此產生身心症、身體疾病、機能受損等狀況。
然而,任何情境的情緒消耗都可能是無止境的,畢竟大環境很難調動與改變,需要很多集體的意識覺察,也需要個體或群體間一同合作,願意將愛護生命的人生哲學落實在我們的社會,才有機會挽救和反轉我們日漸耗損的身心健康。
在那之前,如何讓發生情緒消耗情況的個人,能為自己增能,賦予自己想要守護身心健康的權利,不僅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意識,還能透過「有意識的覺知」為自己選擇有益的人事物連結。
特別在情感能量的運用上,不要什麼都扛在自己身上,也別凡事都說「好」,幫助自己獲得實現生命意義的動力,而不是陷在損失與耗竭的循環中不可自拔,不停陷落,就像陷在流沙裡,只能日日感到快要滅頂般的無力和無奈。
如果,你願意守護自己,學習善用身心能量、終止情緒無意義的消耗,也擺脫過度消耗性的人事物,為自己有益的身心靈擔任起守護的任務,那麼,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你前行的夥伴和支持力量,知道自己方向是正確的,讓人生不只是一味耗竭,而是來得及完成一趟豐富、滿足的生命體驗和自我實現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