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24.11.21
不只是按壓手腕! 中醫把脈不神祕!一本書教你從脈象讀懂身體的健康訊號
文/遠流編輯部
這就是中醫診斷學裡的「脈診」,或稱「切診」、「把脈」。
「脈診」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中重要的基礎技術之一,也是中國醫學獨特的診病方法,它透過脈象的反映來瞭解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健康狀態,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千百年來,脈診技術在中醫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和傳承,堪稱中華醫學的精髓之一。
中醫脈學起源甚早,在《史記》中即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的記載,扁鵲(西元前7世紀)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另《史記.倉公列傳》也有西漢倉公淳于意醫師(西元前216-150年)的25醫案,這時就己經有19種不同脈象的記載。但真正將脈學系統化整理的是晉代醫學家王叔和,他在著作《脈經》中歸納和完善了脈診理論,為後世的脈診技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對於想深入瞭解脈診的人來說,「理解脈象」是中醫脈診的核心。脈象,是指在把脈時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或稱脈動應指的形象。中醫師就是透過這些跳動特徵,辨別患者的身體狀況。健康的脈象稱為「平脈」,特點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力度適中,節律穩定;而異常脈象則代表身體有某部分的疾病,脈象的改變往往反映不同的臟腑問題。
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脈象因此能直接或間接反映臟腑功能、氣血狀況與陰陽平衡。脈象的產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氣血盈虧、心臟搏動、脈管通利程度及臟腑間的協調作用,這使得中醫可以透過把脈來診斷和治療病患。
有系統地理解與學習脈診
本書是專為脈診學習者設計的入門指導書,從最基礎的脈診理論到實際操作技巧,進行了全面且系統化的講解。書中詳細整理了7大類、29種常見脈象,從脈象特徵、脈象形成原理、對應的病症及健康問題,配合簡單易懂的脈象圖示,讓讀者可以直觀地理解。對於剛接觸脈診的初學者來說,這些清晰的解釋和圖文結合,無疑是最理想的學習筆記。
此外,為了幫助學習者深入理解,更將這29種常見脈象整理成8類相似脈象、7類相對脈象,清楚的說明這些脈象的差異和對比,方便記憶和辨別。書中還特別介紹了真臟脈、小兒脈和婦人脈等特殊脈象的診斷方法,讓學習者在面對不同年齡和性別的患者時,也能靈活應用。
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疾病,如感冒、慢性支氣管炎、頭痛、失眠、糖尿病等,除了脈診法之外,還提供以舌診、面診等方式輔助判別,並建議可行的調養方式,如艾灸療法、穴位療法、藥膳療法,方便讀者日常保健和自我養生。
本書是由河北中醫藥大學教授許慶友博士編撰,內容豐富詳盡、語言通俗易懂。無論是有中醫基礎的讀者,還是零基礎的中醫養生愛好者,都可以輕鬆理解。本書不僅適合中醫愛好者、初學者,對於想深入認識脈診和養生知識的讀者,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實用指南。

遠流出版《把身體的脈 零基礎學中醫脈診:常見脈象、相似脈象、相對脈象及一般疾病脈診法,簡單易懂、一目瞭然,輕鬆理解中醫脈診之道》
許慶友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