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一個人的生活想像成一個房間,很顯然的,大部分的人都只熟知房間的某個角落、窗戶旁,或是他們來回走動的那塊地板。」──Rainer Rilke,Letters to a Young Poet
這本書是2009年出差時在高鐵的捷運站買的。朋友一看到封面便說:這根本就是妳嘛!不光是封面,連副標都寫盡了我當時的心情:你想到達那裡,但,卻一直還在這裡……
那時經歷幾段失落,在情感的面向,也在生涯的面向。職場上,我面臨了未有的生存競爭。而這本書無疑地成為我最大的陪伴。
過去很少讀這類心理勵志書的我,被它書中的很多句子觸動。我正是書上所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我們這樣的人,似乎很聰明,也具備才能,具備很多人羨慕的好條件,但為什麼我們對於自己卻一直感到受困,感到不快樂?因為我不曾盡全力,不曾完全做自己嗎?
面談時,我提起這本書上的一個小故事。有個心理學者為孩子們做項測驗:在地上劃條線,然後要求孩子們把沙包丟進小丑的嘴裡。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分成了三種,一種是直接站在嘴口旁邊,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沙包穩穩當當地「放」進去。另一種是跑到很後面,離嘴口老遠,這樣丟,根本就丟不進去。
通常我們都知道選擇第一種的孩子是比較保守,傾向風險規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選擇第二種的孩子。他們的表現看起來似乎很有冒險精神,事實上他們一樣保守膽怯。只不過他們更懂得保護自己,因為只要訂出超高的標準,自己就可以「故意不盡力」,就算失敗了,也是情有可原,不必擔心丟臉或是要負責了。
真正具有冒險精神的是站在線上的孩子們。如同電影中的「YES MAN」,他們距離目標不遠也不近,雖然有一定的把握,但也必須面對失手的可能。我發覺自己確實很少乖乖站在線上。
「如果你只追求即時的新鮮樂趣,等於是侷限了自己的人生,永遠只能從事膚淺的活動和興趣。」
書上列了八種上班族的類型,包括投機取巧者、避免要求者、?匿者、自成生態者、閃靈一族、轉業達人、超級打工族,他們日復一日,過著「總是在彩排的人生」,可是「他們口中所謂的掙扎,其實都有待商榷」。
我並沒有全部照做書裡的每項行為矯正作業,可是我從認知下手,把這本書立在我桌前的牆面上好一陣子,讓我自己只要一坐下來,就會看見它,捨棄那些自我懷疑和否定,提醒自己要跨出步伐,要帶地圖出門,不要再漫不經心地問路,才會有真正到達的一天。
「你就是非得這麼做不可。」這本書重點並不在於教導怎麼成功出人頭地,而是鼓勵每個人勇敢做自己。
我開始硬推著自己做一些事,尤其更要求把它們做到徹底。那些事情通常讓我很害怕,但我一再地告訴自己,如果我不痛下決心改變,我永遠都出不了這個房間。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10.04.05
Ysws StopOver
文/ysw
她目前從事與文化產業有關的工作。從小她就很喜歡看書,「因為是鑰匙兒童,所以家裡的大書櫃是我最早挖寶的對象,從歷史名人傳記,到小說、雜誌、圖鑑,甚至是當時列為禁書的美麗島事件報導刊物都翻出來看。」不過長大之後,平常最常看的反而是心理相關的書籍,再來才是小說。之後,因緣際會也陸續參加過幾次試讀活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不沉的太陽》(皇冠),一次是《好人肯定有好報》(天下文化)。
Ysw也特地分享了最近看過最喜歡的兩本書:「地海六部曲」(繆思文化)是在去年的一段人生低潮時,朋友推薦她看這部小說。「雖然它是奇幻故事,但卻充滿著豐富的道家人生哲學,給了我很多啟發。直到現在,我仍會不時想起書裡內容。」而《一個人漂泊的日子》(大田)則是因為她很喜歡高木直子的圖文書,特別是「一個人」系列中的這一本,「說到自己在發跡前一段四處打工摸索的經歷,有笑有?,很打動我。」
除了看書,她也很喜歡看電視,節目類型不拘,「像前陣子很迷韓劇『善德女王』,而每次看『全能住宅改造王』都覺得非常感動。」此外,她平常最喜歡中途下車到一些巷弄或市集閒晃,因為常會有意外的發現和收穫。「我前陣子走了趟剝皮寮,覺得相當可惜,市府想要帶動萬華的美意雖好,但手法卻很粗糙,一些表面假造的東西顯得多餘,更破壞那原本老建築純樸雅致的味道。」所以最近當她看到林黛羚出了《改造老房子-完成一輩子的夢想.家》(商周出版)一書,真是高興,她希望台灣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投入,讓台灣的街景可以變得更美麗。
*如同許多部落客,不願曝光的Ysw,也提供了一張她小時候可愛的照片供欣賞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