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主題企劃

2010.04.12

創造真實、捕捉生命力的攝影

文/
 

【攝影師的影像敘事】
創造真實、捕捉生命力的攝影

文/李屏賓(知名攝影大師)

創造真實、捕捉生命力的攝影我拍的時候,只是想表現一個景物依舊,時光流逝,人事已非,生命還有希望,一點點光。──李屏賓


要做一個攝影師,第一個你要了解燈吧。李屏賓說。


不觀察光影,你永遠不容易掌握到好的光影。這些東西就是這樣,你不關心它,它不會是你的。就像工匠的手藝一樣,你問他這個手藝怎麼樣,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但做起來就靈巧與純熟,而且,不用什麼思考,就會自然地直接傳達出來。比方一個花瓶,有許多工匠手藝在上面,一筆一劃。他做一樣的花瓶,幾乎每個都不一樣。


李屏賓喜愛陶瓷,在異國工作的空檔,他揹著一個黑色大帆布包,配那一身招牌的飛行員夾克、牛仔褲,上街,在跳蚤市場、假日市集,找陶瓷。他在裡面學質感、學手勁、學裡面捉摸不到的光影,摸久了,就學會了老匠人對色彩的直覺。


用他自己的話說,可能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對光色的喜愛,也是從很多面累積的。


@李氏山水

李屏賓喜歡中國水墨畫,山林都是在黑色裡,一層一層慢慢加上去。早期台灣用的柯達底片,色彩常常不飽和,看起來好像灰灰髒髒的,而李屏賓在這種技術侷限裡,找到出路。他要在這種灰灰暗暗中,做出有深度的層次。


影評人藍祖蔚看李屏賓剛出道時的作品,《策馬入林》在有限的拍攝經費之下,用了一個非常超越的影像構圖來說故事,遠景甚至帶著一抹柏格曼、一抹黑澤明的構圖和對比,而在講究美術質感與考據的一些棚景裡,光影控制則帶有淳厚、很純粹的古典氣味。他為《稻草人》拍攝的畫面,則讓我們看到台灣鄉野,僅僅一個簡單的構圖,一個鄉下破瓦厝旁的一棵大榕樹,就點出了在那個樹蔭底下的日常景色,只有生活在台灣,才可能清楚感覺到大榕樹底下那種深、那種陰,甚至連台灣潮濕天氣的力量都包括在裡面。


藍祖蔚認為,這不只是美學而已,而是李屏賓每一次的創作,都活在那個當下,所以他抽煉出來的事物非常純粹、原汁原味。經過他重新整理後,事物變得更具體、聚焦、鮮明、濃烈。一旦接近他,就能感覺到他對這題材深入之後,或是反射出來的一種純度,但是你不會覺得不自在、怪異,反而覺得剛好適合,準確而記憶深刻。


藍祖蔚稱這種影像風格為「李式山水」,透過色彩和光影呈現的氛圍,閃動出來的力量,成為李屏賓獨特的語言和影像,讓你感受到他的存在。


@找回真實光影

李屏賓觀察到,每天的光從不一樣的地方,進入不一樣的房間裡面,每個房間都有自己本來的氣味,但每次拍攝的時候一進去,一個燈兩個燈,幾個燈一打以後,這個房子不見了。


他說的是《童年往事》。


這部電影,很自然地呈現真實的光色,用了許多生活的燈光來當現場燈。同理,他常看到許多因為天氣變化造成的微弱光或顏色,拍片時也盡量想辦法把這些留下來。那個是打不到的,李屏賓說。很多燈一開的時候,這些顏色就不見了,都被吃掉了,消失在亮的光色裡。


這些電影裡打不到的光,打在《童年往事》裡,也打到了許多人的心。母親開著小檯燈寫信,眼角有淚光;在微微光中,隔著蚊帳,阿嬤揮著蒲扇,陪孫入睡;早晨掀開大灶上的鍋蓋,裊裊熱煙下的,清晨的光。這些光影,造就了李屏賓說的,生活的氣味,造就了台灣新電影裡最動人的「真實」。


而他自己笑說,這叫,彩色黑白片。


因為總是陰陰的、暗暗的、欲言又止的,一切心緒卻滿在其中。如《戀戀風塵》裡的火車,穿越隧道,忽明忽暗,鏡頭不動,只讓光影微塵隨列車搖晃、前進,主角阿雲與阿遠青春的酸澀,卻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山洞,慢慢清晰,慢慢透徹。


之後李屏賓去了香港,十年,對他認識電影而言,是一種蛻變,是成長之後、反省之後才會有的東西。香港十年,給了李屏賓在攝影上的自由度、寬廣的態度與接受力。

* 文中照片,由漫遊者提供。

*本文摘自《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漫遊者),作者李屏賓是深受侯孝賢、王家衛、是枝裕和等中外導演信賴的攝影大師,入行三十年來,他始終要求自己在工作上思考與冒險,進而建立獨樹一幟的風格,從台灣電影圈發光到世界影壇,獲獎無數的電影攝影師、被尊稱為「影像詩人」。這本書即是由姜秀瓊、關本良兩位導演花費三年時光,走訪李屏賓與他的工作夥伴及家人記錄而成,書中詳實呈現他的攝影技藝與生命歷程,以及長年離家對親人割捨不斷的連結……從中讀者將遊走在李屏賓電影世界的真實與虛幻之中,並感受其身為一個電影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男人的不凡心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