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名特殊兒童治療師,在閱讀書籍時不免多少會有種專業傾向,而許多作者也多會讓自己創作出的人物擁有部份自己的靈魂及生活影子。《彼岸的女兒》作者瑪格麗特.列羅 (Margaret Leroy)正是一位曾擔任過音樂治療師、特教老師、心理輔導師與兒童保護社會工作者的英格蘭女性作家。
這樣的背景綜合了許多元素,包括同時具備理性思考與感性關懷,以及有著完整的邏輯推斷及複雜的情緒思維,瑪格麗特.列羅 (Margaret Leroy)在本書中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這樣的特質,將一個原應只有是驚悚詭譎的推理故事,添入了一顆真誠且脆弱的心。
本書的主角是一位單親媽媽葛蕾絲,辛苦的帶著她四歲大的女兒希薇,她就如那些愛上一個已婚男子的女人一般,面對無情的多明尼克,葛雷絲不但得不到愛情,還落得孤苦無依的下場,靠著在花店工作的微薄薪水勉力維持著家計。但最苦的卻不是這個,而是希薇的情緒極度不穩定,尤其是碰到水的時候,無法安撫及找到原因的尖叫行為簡直快把人逼瘋,再加上不斷出現的固執行為,反覆畫著一棟房子,半夜驚恐的做惡夢並大哭,以及老是說著讓人理不出邏輯、摸不著頭緒的怪異話語,這一切求助無門的狀況讓葛蕾絲既焦急又難受,直到葛蕾絲找上心理學家亞當.威斯特,但這位以超自然現象為研究主題的心理學家,真能以這種常人無法接受的角度,找出影響希薇行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嗎?
這書讀來很流暢,會讓人不自覺的一頁一頁的往下翻,唯獨不知怎地會讓我很有情緒,甚至可以說是生氣的情緒,在專業背景作祟下,我在閱讀初期便不斷的以理性及醫學的角度去就書中所描述的臨床表徵來臆測希薇的病因,因此對於葛蕾絲,我簡直是想把她抓來從頭到腳痛罵一番,我生氣於她的悲觀懦弱,自顧自的陷在自以為是的情緒中,看到一個很表淺的行為便忽略背後隱藏的意義,只顧著自己受傷難過,遇到一個小小地、甚至是不合邏輯的論調便不分青紅皂白的死抓著不放,我看到她對希薇的愛,卻沒有看到她努力的過程,我只看到她即使已經看到問題所在 卻仍選擇像鴕鳥一樣的躲起來,假裝不去碰觸便能將一切導入正軌;而沒有看到她勇敢的為自己及希薇奮戰,我確切的知道她會害怕希薇受傷, 希望做出對希薇最好的決定,但我卻在下一刻發現她一遇到風吹草動便立刻縮回她自己的保護殼,就像看到大石即將滾來壓頂卻只採取閉上眼睛這樣毫無幫助的行為一般,我更生氣她對那段婚外情無可自拔的迷戀及依戀,在別人已對她殘酷的狀態下,她明知會受傷,但仍抱著不切實際的期盼,在許多應選擇專注於女兒情緒及病兆(姑且稱之為病兆吧)的狀態下,她仍在乎著自己的衣著及相貌,在乎別人(甚至說是在乎帥哥?)對自己的觀感,明知道自己老是會因為別人的言語而受傷,卻還仍選擇去找那些會扯自己後腿的人當朋友,被一般所謂的「面子問題」所牽絆,甚至讓自己的心去承受那些本可以避免的言語傷害。
我看書的過程中,不斷的為葛蕾絲的這些作為感到氣憤,我希望她更強勢點,更有擔當點,更果敢點。甚至,更愛自己一點,我光看到她那樣被別人牽著走的模樣就想開罵,每遇到她猶豫不決又退縮的時刻就想拿個棒子敲醒她,而世間療法百百種,她要不就試也不試,要不就以偏概全,讓我真想對著她大吼:「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病會選擇跑遍全國的醫院,你那醫療資源是有缺到讓你試也不肯試嗎?」這句話,卻也因此,我發現作者對這個角色形象塑造竟如此成功,這是一種很誠實並坦承的手法,葛蕾絲對自己的描述雖然往往令人抓狂,但卻有著最真實的面貌,她涵蓋了許多家長的通病,尤其是那種能力不足,無決策判斷力又容易心軟的人。多年的治療師經驗除了讓我看過不少像葛蕾絲這樣的父母,治療過程(不管是正規的治療過程還是本書的特殊手法)皆是痛苦煎熬的,但卻是對孩子好的,現實真的有太多家長看不透這點,或又因關心則亂而有太多的矛盾行徑,瑪格麗特.列羅在本書中將這種母親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說是歸功於她的特教及心理輔導背景,而這點正是本書有別於一般同類書籍的地方。
至於本書後段的走向,在頂著超自然研究的心理學家頭銜的亞當接手後,劇情轉往懸疑推理走去,最後竟是個以前世今生輪迴為架構的故事,作者用這樣一種常見的驚悚元素架構出一篇非常優秀的推理過程及兇案情節,又利用多愁善感的單親媽媽母親來營造出一種哀傷無助的氣氛,比之那種不顧一切往前衝奮力抵抗的偉大母愛。本書更透著人世間的無奈,以及對兒童傷害的抨擊,結局不難猜,所以甚至談不上驚悚,但卻有股心願未了且死不瞑目的陰鬱氛圍,勾起人憐憫的情緒,閱讀本書,同時滿足了讀者心中想獲取的許多元素,喜愛驚悚懸疑的讀者能從中體驗超自然及輪迴轉世引起的冷顫,喜愛邏輯推理的朋友則能從中享受追尋事實的樂趣,感性的讀者也能從中找出感動自己的那份感情及關愛,這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作者一如我文中開頭所提,讓條理分明的推理小說也擁有了柔情似水的一面,讓即使最軟弱無力的女性與孩童,也有了一絲絲堅強的力量。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10.05.03
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
文/小辣椒
曾在屏東生活一段時間的她,因一夕之間,從樸實單純的環境轉變成需要處處堤防暗劍及心機的環境,居住地的氣候也從艷陽高照變成陰雨綿綿,以至於朋友說她在南台灣熱力四射像個小辣椒、在台北卻鬱鬱寡歡,於是她將暱稱及部落格名均取名為「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一方面是想讓自己永遠保有如在南台灣那幾年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有著「這部落格是我為自己在陰暗環境中創造的太陽的意義。」
小辣椒的媽媽曾笑言就是因為她把家裡所有人該唸的書都唸光了,所以其他人才都不太愛唸書,加上相本裡有她拿著故事書,窩在床頭櫃或廁所裡的照片指證歷歷,「由此可知,我大概從還沒什麼記憶起就是會捧著書看的小孩。」她最有印象的是國中時開始迷金庸,曾為了把整套金庸買回家而省吃儉用拼命存錢,後來到了高中,因為課業繁忙一度忘記了閱讀的樂趣所在,直到大學才再度迷上村上春樹,從看第一本《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後便不自覺的喜歡上那種冷冽孤寂的感覺,「只是那陣子看書速度非常慢,一本書常常花上大半年還擺在床頭,直到這一年來,接觸試讀後才開始以倍數成長,接觸的書籍類型也開始多元。」
大體來說,她選擇閱讀的書籍多以人性探討為多,不管是驚悚類、推理類還是勵志、抒情類皆然。「我喜歡去看各種人的性格及行為,去看看那些人過得怎樣的人生,面對困境時會有怎樣的心態、做出怎樣的抉擇,加上我從事特殊兒童治療行業,所以若主題與醫療、兒童相關的便很容易吸引我去閱讀。此外,也因為自己非常喜歡文字撞擊產生的回音,所以如果設定是與書有關,並能引人深思的懸疑故事也總能獲得我的喜好,例如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o'n)的《風之影》便是最好的例子。」
小辣椒曾跟許多朋友說,「跳舞是生命、音樂是靈魂、書是精神食糧。」所以除了看書,她最喜歡的就是跳舞及音樂了。「雖然不很專精,但每週若不去跳舞便會出現戒斷症狀,只要一聽音樂就受節奏快慢及曲風制約,就如同暱稱『太陽能發電的小辣椒』,熱情的拉丁舞蹈及音樂是我的最愛,慵懶的爵士曲風則代表著我喜愛隨興及悠閒地生活態度,我用紅色過我的人生,亮紅為熱情、深紅為低調,我就是這樣一個集熱情和低調於一身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