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0.08.09
吳若權因無聊而開始的閱讀之路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吳若權絕不是那種天生為書癡狂的小孩,他在山上林場長大,好奇和好玩的事情多的不得了,他喜歡看樹木的變化,也為了觀察夏天知了蟬蛻的過程,把一只蟬蛹揀回家實境搬演Discovery,但生命中總有無聊的時刻需要打發,比方說,當長夜漫漫,而做裁縫的母親忙著踩踏板趕工,小兒子吳若權這時最愛溺在她身邊,不肯去睡,卻又無事可做,只好跑到爸爸的書架上和姊姊的書包裡找書亂讀,所以還沒上小學,他就非常認識經常出現在國語或數學課本中的小明和小華了。
因為小明「很有名」,吳若權要求家人喊他「小明」,有一年爸爸送一本《中國名人故事》當生日禮物,書一打開就跳出一行字:「小明,生日快樂」。
媽媽踩著裁縫機,吳若權則因為無聊踏出了閱讀的第一步,完全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書,或理解怎樣的書才適合自己。林場和書的距離像南極到北極,但暑假到了,總有城市親戚到林場渡假,他們帶給小孩的禮物都是童話故事,這就是吳若權一整年份的「課外讀物」,再加上愛看書的父親買的《國語日報》三百字故事集,吳若權把每一本得來不易的書都反覆反覆讀到滾瓜爛熟。
等到程度更好一點,他又「進攻」父親書架上的《三國演義》和張愛玲、白先勇小說,讀著讀著他逐漸體會到一件事:閱讀能夠打開人的視野,讀者被帶領著去經歷「他者」的人生,一個人只有一生,但是因為讀書,他可以體驗到無數個一生,豐富自我,即使同樣的張愛玲,少年時候讀到的是情節,變成精明能幹的大人後,察覺到的是人性的幽微、小奸小惡,每一本書都伴隨讀者年歲的增長而發現新的意義。
生命之書的出現
也不知道是否反覆閱讀一本書的加持作用,國高中時吳若權寫起作文便如魚得水,頻頻得到老師讚賞,說他有望成為「田園作家或方塊作家」,不過吳若權根本不在乎什麼田園和方塊,上大學以後,成績無敵的他為了在個案小組討論或報告中突出自己、「與眾不同」,他的閱讀變成「以output為input」的實用主義派,想得到什麼知識便去蒐尋相關的書來「進補」,所以這階段集中閱讀了大量的財經企管書如《菊花與劍》《日本第一》《新力精神》,滿腦子想的都是「我要更加優秀」。書有它自己的命運,吳若權相信人在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真的會遇到一本改變自己的書,像開關啪一下打開,對他來說,那一本「命運的相遇」的書叫做《積極自我的開拓》,當時他並不知道大學時候遇到的這本書如何深深影響了自己,一直到許多年後回頭,當吳若權也成為勵志作家,方才驚覺《積極自我的開拓》對自己何等重要,甚至隱喻了他的人生,「它像一顆種子埋進了我的身體裡面」。
進入職場,也開始寫作之後,吳若權的閱讀邁向一個「無所不讀」、「大量閱讀」的新階段,像食字獸一樣,財經、藝術、哲學、小說、散文他無所不讀,當然也不會放過暢銷排行榜上的書,他是少數能夠跳出作者身份,客觀分析出版市場的作家。而這種包山包海,來者不拒的閱讀,看似散漫無章法,其實當閱讀量大到某一個程度,就像體內安裝了一種機制,會自動篩選出用得到的知識或資訊,存入記憶,所以許多年後,當吳若權讀《風之影》(圓神),他想的是,《積極自我的開拓》之於自己,不就是《風之影》之於達尼?
小時候的書是珍藏的印記
閱讀胃口奇佳,消化能力又強,創作源源不斷,吳若權這樣努力了十多年,一直到兩年多前,他開始想要過得自然一點、輕鬆一點,一切都不要太用力,於是有意識的改變向來的閱讀習慣。過去的他看書看得很細心、很用功,多是一本看完才換另一本,一頁一頁看,劃線、註記什麼都來,總是完全看懂了才往下翻,生怕錯過了作者埋下的伏筆,特?是小說。現在則是先快速把書翻過一遍,確定是值得閱讀的書後,再找時間細細重讀。
他也開始每月丟書行動,承認有些書已經不適合自己閱讀,或是不值得閱讀,但過去他從不認為讀這些書會浪費時間,開卷必有益。不過小時候的書絕對妥善保存著,那裡面有吳若權成長的印記,像排了很久的隊才領到的紀念品一樣珍貴,無可取代。
讀書時間和運動一樣,都是吳若權規劃在生活作息表內的,實用性的書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讀,搭捷運,或者廣播前的等待等等,長篇小說吳若權喜歡一氣呵成,每個月大概都可以讀上七、八本。
怎樣的書吳若權不喜歡?熟悉吳若權作品的人大概都能猜出幾分,他是一個很少寫「我」,寫身邊事的作者,所以那種過度曝露自我,消費親情愛情的書,他敬謝不敏。
張小嫻和蘇偉貞的小說吳若權必讀,哈尼夫‧庫雷西,這個名字有點難記的英國作家,因為愛上他的《親密關係》(新雨),以後只要是這位「同行」的作品如《愛在藍色時代》《郊區佛陀》(均為新雨),吳若權都會投上一票。
《為什麼男人沒有乳頭?》(平安文化)、《大便書》(小知堂),吳若權也愛極了這一類無厘頭的醫學常識書。
一本書一定會牽引出另一本書,因為讀了講高感性、高思維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大塊),吳若權便找出幾年前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維》(時報文化)重讀,把兩本書對照了一番。接續長期閱讀的金剛經、南懷瑾、達賴喇嘛、一行禪師之後,他正在讀的是《印度生死筆記書》(先覺),也剛剛完成一本十萬字的書,寫佛法,一本書不僅會牽引另一本書,也會引領閱讀者闖入新的寫作領域。
在閱讀時間被壓縮的現實下,吳若權認為,過去的閱讀像交朋友,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永遠的朋友,「現在每一個人都在有限的閱讀時間裡,準備好要被某一本書感動」,閱讀心態已經大不同,所以「像我這樣的人便負有雙重使命,雙重的評估標準,一個是從作者的角度,一個從讀者。」
近日吳若權發表了他的第84號作品《今天,你給自己打幾分》(時報文化),獻給願意向內探索自我,發覺生命寶藏的朋友。自省,力量大!因為它曾幫助吳若權脫離失敗,他常鼓勵朋友自問自答:「今天,給自己打幾分?」你可以不在乎別人的批評;但是不要忽略自我的覺察。當然,自省也要適可而止,以正面積極看待自己的錯誤及不足,才不會把自省變成自責,落入負面思考的陷阱,失去行動的勇氣。只能夠以謙遜誠懇的態度檢討反省,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就是激勵自己成長的關鍵力量。因為曾嚐到自省的好處,所以他希望藉此書能帶大家走向成功。
*文中吳若權圖片,由時報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