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0.11.29
葉怡蘭的小隱之旅
文/Drew Zheng(文字工作者)
寫這篇採訪稿時,才在大阪甫開幕一個月的St. Regis裡安頓好。樓層Butler剛送來迎賓熱茶,是心愛的薄荷。
幾天急行軍似的關西賞櫻之旅,雖說秋楓與銀杏滿園綻放似織錦,旅程總是一貫排得緊密漂亮的我們,卻也日日不肯照表操課往往即興演出。也許是為了一座寺廟的榫接細節;或是貪念一個現煎炸軟綿綿充滿蛋香的老咖啡館法式吐司。不過更多時候,我願意留在旅館中看著紙門外忙碌的女中,邊喝茶邊偷笑自己有個可以甚麼都不用做,甚或不需做的悠然假期。
大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怡蘭早做了最佳示範。──我們這廂還在讚嘆她的前本旅館作品《享樂.旅館》(積木)多麼啟發我們這些同樣瘋飯店的的後輩、書中尚有諸多旅館還高掛在我們的wish list時,在全新推出的《隱居‧在旅館》(推守文化)裡,怡蘭卻已又往前一步,探索起她與旅館間的關係,以及在其中的自我觀照。
她說:「我覺得我的興趣不算廣泛,大概就是圍繞著生活本身的事物會引起我的興趣;時尚、精品這類穿戴的,我就很淡漠。」我倒覺得未必,念大學的時候,她日夜在圖書館貪婪挖著各種正課以外的書籍學問、因為對《紅樓夢》的園林描寫產生對建築的興趣、受到當時雜誌蓬勃啟發進入建築與室內設計雜誌,輾轉到時尚雜誌後卻一直說自己總是那個「不修邊幅」的異數。後來又進了網路報、週刊、直到現在成為無可取代的深度美食旅遊達人。廣泛的興趣當然不足以支撐一個完整的生涯規劃,但從一個點瞬間移動到另外一個點,沒有興趣卻是絕對不能。
自知也是重要的部分:許多待過時尚雜誌的人都泥足深陷在時尚萬花筒中無法自拔,怡蘭卻愈加了解自己要的其實不過是簡單的純樸的低調的含蓄的,像是一件當令水果的栽種學問、一盅好茶好酒的風土細節處,或是一個頂級旅館經營背後的安靜哲學。
這中間除了有出身台南的簡樸謙遜外,也不乏體驗人生後的通透澄明。像極了看盡宦海沉浮,於是不如歸去田園樂的陶淵明。
不過說到旅館,怡蘭還是不掩興奮,她回憶起讓她第一次感動的Amankila:「那時真的震驚得不得了,原來旅館可以到達這樣的可能性。海浪的聲音好聽得不得了,這意味著在海灘的位置選擇與建構方位上都相當用心;另外是Aman的樸素讓人心靜,低調的設計,讓人能夠更平心融浸在自然裡。」
早些年,怡蘭盡力追求各種我們眼中美好的生活事物:米其林三星、頂級旅館、精選旅遊行程……。在那個時候,怡蘭常是我們做美食旅遊功課的「參考資料」,她同時具備記者在資料蒐集上的密度與準度,以及文人在書寫上的深度與流暢度,常讓我們這些懶人得以好整以暇帶一本她的書就買機票;不過正如她說:「我已經看到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現在我還是回到我的陽春白雪。」Amankila的經驗也許深刻,卻也巧妙疊進怡蘭後來轉而追求自然簡樸的轉折。
她說,現在她挑旅館,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急躁,一天一家十天十家般以數量換取經驗值,我反倒在《隱居‧在旅館》中看到她放棄精品旅館,選擇地點與位置更遙遠更安靜的旅店,把速度放到極慢,只是閱讀發呆看海用好幾天時間換取「遺世獨立、物我相忘」的自我對話。
作為同樣一個瘋旅館的人,我漸能領略這些動作背後的道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目眩神迷一味迷信新、大、奢華與名氣,一夜擲千金地貪婪換到了許多足以驕其鄉里的經驗後,又如何呢?
把生活形容成一種美學,有時是一種過度沉重的說法。怡蘭眼中的「生活」是個如假包換的動詞,感受永遠都是重要課題;詳盡的事前功課,只是為了讓感受的共鳴可以更大,感受的語彙及角度可以更加精準。但最重要的,永遠都是那個去體驗的動作,因為,只有真正生活過,才能領會這些美學,絕非幾張設計師沙發或300織床單就能輕易堆疊出來。
*文中葉怡蘭照片,由推守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