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01.21

褚士瑩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之後

文/張瓊齡(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
相較於作個辨識度高的「旅行作家」,褚士瑩更鍾愛低調的「NGO顧問」角色。

當個作家之於他,省心得多,然而他不厭其煩,甘願從頭建構一個NGO新世界。

褚士瑩說,人長大後,不怎麼容易交新朋友。

作為他晚近結交的朋友,的確得花上時間明察秋毫這個人。他有時率直得令人訝異,但更多時候,老不表態的他總讓人摸不透。有時候得用對阿茲罕默症的理解來解釋他的無端失憶,但有時也不免OS他何以總惦記著許多纖小的細枝末節?

初識褚士瑩時節,曾聊起他近些年文風丕變,幾近口語白描,揣測箇中恐有高深原因,他卻說就是中文能力退步了啊!

想想也是,總在地球表面與上空遊移的他,一年只在台灣停留總計不到一個月需要使用中文,為自我挽救中文能力不至於持續退化,勤寫專欄是解套。專欄夠多,足以每半年靜悄悄地各出一本書,不宣傳、不打書,如此不張揚竟也累積了四十幾本。

原以為這本《在天涯的盡頭,歸零(A Story of Unlearning)》(時報文化)也是專欄的結集,卻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輕薄短小、能在一趟趟越洋飛機上唾手完成的小品,分明是做過很多功課與實戰過後的證據。

這樣子寫出的文章,不怕把讀者嚇退嗎?

褚士瑩不是「名嘴」。縱然他年年總有上百場的各類演講,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各種對象。和某些精研演說術,包括PPT、聲光效果、如何挑起觀眾情緒掌握得分毫不差的講者相較之下,褚士瑩更像是對朋友閒話家常。而那些信手拈來的家常,是他真心相信也持續親自實踐的點點滴滴。

曾不動聲色匿身在數百位群眾間席地而坐,只為評估褚士瑩是否值得邀請作為國際志工的講師。讓我做出確認的關鍵,就是那個位於緬甸中部山區、讓他花了將近十年青春的弄曼農場。耳裡聽著那時還空無一物、還只是夢想凌駕於事實的計劃,眼裡見到的不是作家褚士瑩,而是NGO工作者褚士瑩。

認同他的NGO身分之後,我暗暗展開一路為他擔心的歷程。

在台灣,長久作為NGO領域的一分子,我看到半路出家(或用他的話說:逆轉、後空翻)的褚士瑩總有層出不窮的新鮮點子,在NGO這個行業難得一見,卻往往超乎一般做法的範圍,我擔心他遭到無情的批判;近幾年來,看到一些在海外駐點的資深同行,陸陸續續轉換跑道,或進修,或暫歇,或徬徨,或退隱,我擔心他終究不敵情勢,黯然而去。

褚士瑩竟還百折不撓,沒聽說要打退堂鼓。

唯一能夠想見的,恐怕是過往從大量旅行練就的,習於在不同文化、不同國度、不同人種、多種語言間穿梭的綜合本領,使得老被懷疑是spy的褚士瑩,能夠為一般NGO工作者所不能為。

十年前,褚士瑩立下志向,要把30至40歲的旅行獻給公益,之後則希望潛心進行小說創作。

在十年期限的前夕挑明問了他,那麼,接下來呢?

他仍不直接作答。

只淡淡回話,說他日若有人提起褚士瑩,希望記得的是此人曾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投身在公益領域。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是褚士瑩花了十年工在NGO領域蹲馬步的紀事。

歸零,意味著,正要開始。

*文中褚士瑩照片,由時報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