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02.04
從《想樂》談起 你所不知道的楊照
文/黃微真(文字工作者)
楊照小時候讀的是歷史悠久的中山國小,每年都有班級樂隊比賽,他的班級當然也參加了。當時,一班中最多的樂器是響板,再來是笛子、木琴、鐵琴、口風琴,最後才是小提琴——也是影響比賽成敗的關鍵。由於他的家境不錯,老師很自然選他去學小提琴,加上當時老師的社會地位很高,他家裡的人也沒有異議,買了一把八百元的台灣琴,一個星期去老師家上一次課。
有一天,小提琴老師跑到家中,要求一個星期要上兩次課,楊照的媽媽有點不開心,覺得怎麼一星期要收兩次錢。但老師認為他有拉琴的天分,應該好好栽培,也不另外加錢。過了不久,小提琴老師將楊照介紹給從巴黎回來的雷老師,學了六年,卻因為壓力太大,在他的心中留下陰影,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聽小提琴音樂,家裡因此堆了許多未拆封的小提琴CD,尤其是韋瓦地和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的作品。儘管楊照不再學琴,還是維持讀譜的習慣,也由於對小提琴有著逃避的情節,他開始轉向廣泛地涉獵其他類型的音樂,像是鋼琴曲、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等。
他大學讀歷史系,念到十七到十八世紀的革命史時,很驚訝地發現巴哈名列其中。如同他在《想樂》自序中提到的:「之前學的,幾乎都是以文字記錄下來的思想,哲學家、文學家寫在各種著作裡的思想,從來沒有意識到思想也可以用音樂、繪畫、建築等各種形式留下記錄。」到了美國之後,CD和音樂訊息很流通,他便好好把音樂知識整理起來。
直到現在,他仍然每天聽音樂,在音樂廳也時常看得到他的身影。平日一、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他都會在開車的途中仔細地聽樂曲的樂段,到了辦公室,便上網找出剛剛聽的譜來比對。因此,在《想樂》中,不僅可以閱讀到楊照身為小說家,用故事的形式親切地解說音樂,更以細膩的筆鋒,寫出他長期聆聽、思索音樂的抽象表達,帶領讀者與音樂交會。
俗話說:「音樂是一門想像的藝術。」楊照提供了音樂中理性和抽象的元素,以文字勾勒出音樂的初始原象,做為讀者在聽音樂時思考與想像的素材。如果是熟悉古典音樂的讀者,想必可以在《想樂》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重新認識那一段段耳熟能詳的曲目;不熟悉古典音樂的讀者,更可以從平易近人的文章,開啟聆聽古典音樂之路。
*文中楊照圖片,由天下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