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02.11

《後來》呢?廖玉蕙為母親寫書

文/陳素芳(九歌總編輯)
廖玉蕙常開玩笑說:「我永遠都趕不上母親的勤奮、努力;而從現況看來,我的女兒也比不上我當年的吃苦耐勞;台灣競爭力的日益薄弱,從我們母女三代的表現可見一斑。」

女兒與母親經常出現在廖玉蕙的文章中,十四年前的《如果記憶像風》(九歌)寫女兒在校園遭遇霸凌,至今讀來依然痛徹心扉。2006年,她以「專制的君主」形容母親在廚藝上的自信與強悍,然而年老與體弱逼著專制的君主退出她的戰場,她感慨:「在進不去廚房之後,也宣告轉不回客廳」,興起要為母親寫一本書的念頭,記下她精彩的一生。

四年前大年初三,一生不肯屈服的母親撒手人寰,她悲慟、愧疚、不甘心,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寫下「在雨中狂奔」「第五十四頁」「遠方」等文,每當晚上七點她習慣性撥電話到台中,才驚覺母親已經不在了,悲傷的情緒如影隨形,以前打電話回家,母親總是不厭其煩的重複著:「什麼時陣回來?」她也是不假思索的回答:「最近較忙,等過一陣子再講吧。」電話那頭輕輕的嘆息,再也聽不到了。

有一天黃昏,下課出來,看著廣闊的天空,燕子一一歸隊,她開始領悟生命總有一定的方向,母親的走,命中注定,她該放下了,這一放,就是兩年。直到2010年初春,一直懸在心上為母親寫一本書的想法再度浮上心頭:「我欠媽媽一個說法」。就這樣文章一篇篇出爐,收在當初隨手取下的檔案夾「後來」,結集出書時她才領悟到這檔名預示:「母親沒有了後來」,所以她致力留下母親的「過去」,以走出自己幾乎再也沒有力氣承擔的「後來」。

因為是小女兒,家庭經濟日漸改善,母親在她的教育上也著力最深,衝突也因此最大,童年挨打的記憶她幽默的寫成「挨打記事簿」,描摩母親爽脆的台語,一生剛毅,像一般台灣婦女的堅忍純樸,更多一份雄霸之氣,寫成「我的女強人媽媽」,她以「天縱英明」形容母親,受教育不多,卻無師自通讀小說,做民意代表、為村里服務。以父親公務員的薪水,卻可撐起九口之家,還讓小孩受最好的教育,平常自己在外除了糊塗之外尚稱聰明,卻總在母親面前「笨手笨腳」。母親一生以她為傲,她每次得獎、出書第一個就告訴母親,想起母親最大心願是希望她到國立大學任教,轉校成功,她在第一時間焚香告知,彷彿媽媽仍在身邊。

年少時的杆格,壯年時的齟齬,直到中年後她以文字造訪母親心事,握手言和,緊張的母女關係才告和解,然而,情深緣深,終究也無法與老天抗衡。

母親走了,四年來廖玉蕙幾乎每周奔馳在台北與台中之間。在台北,她是備受信賴的「廖老師」,校園霸凌、教科書評審、國文教育等問題,都可看她時而犀利、時而溫婉、憂心卻不悲觀的見解,平日教書、寫稿、評審,生活中永遠有忙不完的事、回答不完的問題。只有回到沒有母親的台中潭子老家,坐在搖椅上,看著整理過的庭園,重尋母親的心情與足跡,她又是母親的小女兒,一切才告紛亂底定。

*文中廖玉蕙圖片,由九歌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