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8.03.24
伊恩.麥克尤恩演繹人性淋漓盡致
文/邱正祥(師大英語所博士生)
麥克尤恩擅長刻畫人物心理,有論者認為他的作品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式的心理寫實風格。但他呈現的心理世界顯然不只如此,他要捕捉的是角色在社會規範下所顯現的壓抑病徵,以及因為壓抑而導致的非常態行為。以他首部長篇《水泥花園》(The Cement Garden)為例,其主題在於人的潛意識幽暗面如何衝破性道德倫理,小說集合了變裝癖與亂倫的元素。之後《陌生人的慰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延續此驚悚主題,點出個人的成長歷史──尤其是性態度方面的形成或創傷,如何病態般地扭曲日後的行為。也因為寫作題材大膽與聳動,麥克尤恩被冠上「驚悚伊恩」(Ian Macabre)的稱號。
麥克尤恩作品裡的墮落與沉重常讓讀者感到不安,這或許是他認為人性總有黑暗污穢一面的緣故。對他而言,人性中的各種美德,諸如愛與互信,似乎永遠無法成為救贖的光明力量。即便有救贖的可能,那樣的希望也如風中之燭火,飄搖欲滅。《2018730283677》(天培)就呈現這樣的主題,敘述一對關係穩定的愛侶,因為一位患有被愛妄想症的陌生男子侵入他們的生活,使這相愛的兩人感情幾近破裂。而悲劇的起因,竟是男主角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所造成的毀滅性誤會。
如果一個不起眼的小誤會,或一閃而過的邪惡念頭,會滾雪球似地釀成終生的錯誤與遺憾,那麼小說《贖罪》講的正是這樣的故事。書中的小女孩因為誤信自己目睹的事情為真,加上內心複雜的嫉妒情結,而作偽證指控姊姊的男友是強暴犯。當小女孩長大後,漸漸瞭解到幼年時所犯的錯,於是自願到醫院當護士,照顧因戰火(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傷殘的士兵,以洗刷自己過往罪愆。然而長大的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再也無法擺脫過去的錯,她只能遁入寫作的世界,以作家的身份逆寫過去,以虛構替真實贖罪。
雖然從早期的《初戀異想》到90年代末的《愛無可忍》,讓批評家認為麥克尤恩似乎只著重探討人的心理層面,而缺乏對社會與歷史的整體關照。這樣的批評並非公允,因為即便麥克尤恩早中期的作品集中於檢視個體的意識/潛意識、內在/外在世界的衝突,他也間接呈現在當代英國的社會情境下,才會有如此的個人心理觀。舉例來說,奪下曼布克獎的《阿姆斯特丹》看似僅描寫兩位角色間的敵對關係,實則指涉90年代初期保守黨失勢之前英國的政治社會。
另外,麥克尤恩對當前世界局勢亦不失敏銳的觀察,2005年的《星期六》(天培)是他最富政治性的作品。小說透過中產階級男主人翁的視角,冷靜而帶點疏離地觀看後九一一時代英國政治氣氛的微妙變化:美伊戰爭雖在遙遠的海外進行,但整個英國都會地帶卻無法置身事外,連事業有成、生活安逸的男主角,都免不了反思自己與其他看不見的「他者」究竟構成什麼樣的關係網路。
在2007年的《卻西爾海灘》,麥克尤恩融合前作之長──有人物的心理寫實,並延續《贖罪》的救贖主題,更少不了對社會歷史的回溯。一段起於性挫折而導致主角夫妻仳離的情節,背後其實牽涉到英國60年代的保守性觀念與階級差異問題。不過讀者可以發現,為細瑣小事而造成的終生遺憾,一直縈繞在作者的文學呈現中。
「人性是小說裡經常出現的迷人主題」。正因麥克尤恩以探討人性心理出發,使得他的小說能跨越國界,不但獲得各地讀者的共鳴,還被改編成電影。目前搬上大螢幕的有《愛無可忍》與《贖罪》兩部。喜歡麥克尤恩文字的朋友,也可去觀賞化為影像的版本,體會兩者的不同呈現。
*文中伊恩.麥克尤恩照片,由商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