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1.11.18
約翰.班維爾「框架三部曲」堪與貝克特《馬婁伊》媲美
文/馬千惠(文字工作者)
約翰.班維爾,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愛爾蘭共和國威克斯福德郡,曾擔任《愛爾蘭時報》文學編輯,是一位敏銳的評論家,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多次獲得文學大獎。
若是提起約翰.班維爾這位作家,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曾以「科學三部曲」中的《2018730280591》(時報文化)奪得布萊克紀念獎、《2018730280621》(時報文化)則得衛報小說獎,更在2005年一舉擊敗石黑一雄,以《2018730328606》(印刻)奪得曼布克獎的得主,評審讚譽「可以清晰感到喬伊斯、貝克特與納布可夫的影子」;而身為一個愛爾蘭作家,他之前寫過一本以布拉格為背景的小說《布拉格畫像》,描寫布拉格的同時,鏡像反射著都柏林;另外,他也是2011年卡夫卡獎得主;不得不提一下,他還是現今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愛爾蘭作家。
此外,他的「框架三部曲」《2018730374153》《2018730375655》和《2018730378021》(皆為書林出版)堪與貝克特的《馬婁伊》《馬婁伊之死》《無名的人》媲美。作者約翰.班維爾,透過文字的渲染力,將回憶錄、自白、哲學、邪惡的本質、性、死亡等元素描繪成一幅幅的圖畫,並以具象、強烈視覺化但又如詩一般的文字描寫矛盾、含糊不清的情境。彷彿讀者的眼前能立刻浮現出班維爾所描繪的景象,就如站在畫框前凝視一幅作品;同時也能細細咀嚼文字的美和精妙之處。
這些,還不足以代表約翰.班維爾,如創造葛林之國的格瑞安.葛林,約翰.班維爾重新創造了都柏林.他在2005年,意外寫下一位寂寞的解剖學家--奎克,同時誕生了一位新的犯罪小說作家--班傑明.布萊克.這次,他帶領讀者前往1950年代,那個顏色灰淡的都柏林,與奎克一同行走在這座城市裡。這座城市曾是喬伊斯的故鄉,如今,是奎克的舞台。
這位病理學家一如我們所熟悉的冷硬派推理小說主角:中年的孤獨者、冷淡的失意人,失去所愛,酗酒的自己只能敬自己的影子,性格亦邊緣。在前兩本的故事裡,總有不同的面相同時發展,宛如奎克性格的複雜度.但又有別於一般的推理小說或犯罪小說,雖有事件,同樣有類似的鋪排,可是比起一般犯罪小說,班維爾賦予奎克更多的是對自我的思索,包含與家人瀕臨破碎的關係、試圖靠近不親近的女兒……他不由自主地捲入殺人命案,追索源頭時,奎克也在步步回溯自己的過去,一遍一遍檢視,那些關於愛、關於年輕、關於錯誤與造成現今無可挽回的一切的,過去.那些過去造就了現在的他,但也改變了他的現在。
約翰.班維爾的都柏林,充滿了黑色電影的元素;他的奎克,彷彿那過去的黃金時代才有的孤獨。奎克的形象,如那時代才有的硬漢:北非諜影的亨佛萊.鮑嘉,與冰塊撞擊玻璃杯發出細碎的聲響,當中盈滿永不背叛的威士忌。打開書本,便能嗅到那荒疏的氣息,寂寥的奎克,行走在那冷而灰黯的城市裡。
然而,閱讀時讀者卻能感覺到自己幾乎是走在這座灰暗都柏林裡。約翰.班維爾透過大量的細節描寫,文字成為鏡頭,每一段小節都帶領讀者看見畫面,而充滿文學性的隱喻與象徵都藏在這些畫面裡,成為背景的一部份,成為奎克的都柏林。
在《2018730374283》裡,對於親近的家人,奎克毫不留情,幾乎一手顛覆了自己的家族;緊接著《2018730374313》中,他願意放手不管.命運卻不願讓他好過.眼見女兒就要被捲入風暴中,奎克為了保護這唯一的血親,莫名被捲入……
在孤獨奎克系列中,約翰.班維爾將帶領讀者看到怎麼樣的都柏林?我總是這樣想著,如果去都柏林,除了地圖,別忘了帶一本約翰.班維爾的作品.最好是奎克系列,試圖在現代中重現那五零年代特有的荒涼頹廢。
*文中約翰.班維爾照片,由書林出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