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2.06.01

胡晴舫,凝視每一個亞洲城市中的「她」

文/徐明瀚(八旗文化編輯)
如果城市是一部電影,電影一開始的鏡頭往往會是那座城市的全景畫面,就如同伍迪艾倫的《曼哈頓》是以布魯克林大橋為前景的紐約市全景、《巴黎我愛你》則以巴黎鐵塔為中心鋪展出周圍各區的故事。那麼,如果這部城市的電影要以一連串的特寫鏡頭來展開,鏡頭要擺在那裡?胡晴舫的答案是,在每個「她」身上。

胡晴舫是一個城市人,而且是一個會說故事的城市人。她出生於台北,自幼便閱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以滿足她對遠方城市的好奇,大學時在台大外文系時更追隨現代作家走到更遠的他方。碩士期間,她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主修戲劇,掌握了在不同的篇幅中去描寫戲劇化的場景。回台之後,她除了短暫於劇場、廣告界工作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在兩岸三地的雜誌界(如《Esquire國際中文版》、《PLAYBOY國際中文版》、《TVBS周刊》、《SMART理財雜誌》等等)協助、參與、主導多本雜誌的創刊與改版,此間,她也就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城市男女。

1999年,胡晴舫正式搬到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各色人種川流其中,她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時常前往亞洲各個城市出差與旅行,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東京、京都、曼谷、濟州島、馬尼拉、吉隆坡、新加坡、峇里島、孟買、加爾各答等地。《2018576785748》(八旗)這本書是胡晴舫在1999年至2000年間所撰寫的,也即是她自己工作與寫作生涯的重要轉折之作,《她》的面世,可以說是胡晴舫以小說家身分現身的初試啼聲之作(之前出版的《旅人》是文化隨筆集),而小說的主題就是城市與人,更確切來說,是亞洲城市中的女性群像。若沒有此前的工作與旅行經驗,就很難對每個城市中的「她」做出特寫鏡頭式的描摩。因為胡晴舫說:「亞洲女人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擁有清楚的相貌和堅實的生活,而不只是抽象的數字、概念、名詞。」(〈她的第三隻眼〉)

因為工作的緣故,胡晴舫曾經同時分別居住在香港、上海、北京三地,常穿的衣服都需要買三套,放在不同城市的住所之中,也是在這樣兩岸三地的生活經驗中,她在2010年寫出了《2018551407177》(八旗),思考全球化時代下人們的認同是否還和上一代人相同。同年底,胡晴舫移居東京,而在2011年3月遭逢日本核災與海嘯,這場災難便形成了《2028551459649》(八旗)一書的基本意象,思考人類在城市中生活的執著與困境。

如果一座城市,能用一組蒙太奇的特寫鏡頭來表現,那麼就是由《她》開始。胡晴舫的筆隨著她自己的目光,則如一把解剖刀從城市的上空滑進街道之中,觸及生活在其上的人們內心。小說家目光所及,每個「她」的面目、神情、儀態,有的關於婚姻、戀情,有的則關於事業與物質欲望,都一一被她轉化為一則則身處亞洲城市的存在寓言。

今日,我們對這些亞洲城市的凝視,可以從胡晴舫的《她》所特寫的一系列「她方」出發,觀看著一個個獨特的片刻、深邃的生命景致,從而拼湊、串聯甚至構築出那一幅原本令人費解的亞洲全貌。

*文中胡晴舫照片,由八旗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