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2.06.18
艾倫.狄波頓談《宗教的慰藉》
文/先覺編輯部整理
為了避免伊拉克戰爭、恐怖攻擊這類宗教仇恨所引起暴力繼續重演,在您心中《宗教的慰藉》是否可以說是「一種不以宗教為名、避免爭吵的溫和宗教改革運動」,一種捨棄宗教的排他性格、只保留療癒心靈的改良設計?
A、這個問題實在不容易回答,讓我換個角度來說好了。
我們身處於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一個以銀行戶頭和頭銜來衡量成就的時代,這其實是很累人的。
除了家庭之外,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架構裡應該還有一些領域是不那麼「資本主義」的,是可以讓其他價值觀得以活耀、參與我們生活的,而宗教成功地提供了這樣的空間。
更寬闊的價值空間
儘管和宗教的莊嚴有天壤之別,但搖滾樂其實也是在嘗試創造一個有別於主流資本主義的價值系統。搖滾樂裡的英雄(hero)跟宗教裡的英雄一樣,都是「非正統的英雄」(anti-hero),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叛逆者,他們不穿戴西裝領帶,不遵守「常規」。許多藝術家也有相同的特質。
宗教和搖滾樂,以及其他許多不同型式的藝術,都在為這個社會、為人們搭起一道安全閥,讓大家充分明白,所謂的成功,並不受限於金錢與地位的衡量。擁有豐富的情感、寬闊的心靈,更是所謂的傑出成就。
藝術與宗教有許多雷同之處,其中包括「非主流價值陣營的人也可以獲得尊敬和重視」。我覺得這對社會來說很重要,尤其是對年輕人。還在大學念書或是正要展開人生旅程的年輕人,內心是很焦慮的,他們非常急切地想要有所作為,想要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資本主義的現實面卻會使他們感到十分疲累),此時他們很自然地會在這些非正統的英雄身上尋求慰藉、抒發和鼓勵。
例如女神卡卡,對年輕人而言,聽她的音樂或聽搖滾樂,能夠紓解壓力。重點是讓人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人孤軍奮鬥。
尋求宗教慰藉是軟弱的?
我不完全認為,但也不否認這種氛圍的存在;我可以了解為什麼宗教會讓人有這種感覺。
也許人類本來就是脆弱的……在許多宗教裡,我們被稱為子民、孩子。基督教言明人不是完美的、人有罪需要告解,佛教更教誨人,人有欲念要根除,人的心靈受創需要療癒。
我認為,認清人性的脆弱並不代表一個人的脆弱。
許多人覺得宗教很樂觀,但我反而覺得它略為悲觀,但也正因為它悲觀,所以對我們很有益處。宗教比較坦誠地面對人的脆弱,告訴我們,人生苦短,但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可以齊心度過。當我們為了名利與生計,每天汲汲營營勞碌奔波,有一個角落讓我們放下一切重擔誠實做自己,其實是很棒的一件事。
宗教,解決問題的線索
我並不覺得《宗教的慰藉》這本書在試圖改變宗教,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指引無神論者欣賞宗教的美好,同時點出許多世俗社會已經發揮或未來可以發揮的領域。
或許,這本書正靜靜地醞釀著一股革新的思潮。這本書在暗地裡是有那麼一點革命性。現今世界有許多重大問題,而宗教似乎能夠提供我們線索甚至解決之道,值得我們認真地去了解。
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大家成為虔誠的教徒──這是個人選擇──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沒有宗教信仰,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宗教裡的智慧。
這麼說好了,宗教的趣味與智慧不應該由信眾專屬獨享,不信教的人反而更應該去享用它的美好。與其說「因為我不相信,所以我不需要宗教」,倒不如換個方式想「因為我不信教,所以我更應該去了解我錯過了什麼美好的事物」!
我們可以「使用」宗教,把它當成一張我們急切需要,卻尚未擁有的地圖。宗教就像是一張帶我們探索內在生命的地圖,讓我們不會錯過生命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