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不只有著解謎的過程,同時著重警探、受害者家人的心理層面描寫,並藉著閱讀障礙這個疾病以及社會環境、教育不足之處,串聯起故事中的所有事件,形成一種讓人唏噓同時又咬牙難忍的忿忿不平。
我喜歡這本書,看完的當下就能確定。
但遲疑了很久很久,還不知道如何寫下這篇推薦文。
她很美,一種因為殘忍而產生的裂痕之美,這是文學作品獨有的特質,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的悲劇能洗滌人心,同時讓人陷入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微愴情緒。
在故事的一開始,我想著這或許是一篇關於正當防衛的法庭攻防戰。畢竟所有的敘述與變化都非常符合,頂多牽扯出這份正當防衛是被陷害或自招而來的背後隱密。
然而,我錯了。
案情在主角上場後急轉直下,單純的正當防衛變成原因難解的綁票案,犯人是誰與少女成謎的行蹤是貫穿這故事的縱線,警探、搭檔、長官、受害者父母、同居人、學校師生......之間的關係為橫線,經緯交錯細細織就這張使人迷陷的網。
凱琳‧史勞特藉著主角的探查,一層層的剝開這些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我們看到許多人亟欲隱藏的秘密與自我缺陷,亦看到如蝴蝶效應般形成現在狀態的過去。
結局在這個故事裡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希望呈現給我們的事件與人性。 我喜歡這本書的犯罪現場追查,那些血跡位置的判定、那毫不放鬆的檢視在在讓我想到福爾摩斯的神奇觀察,而指紋、土壤以及血跡的判定,又活脫脫是CSI犯罪現場的文字版,一切都在理性的檢驗中無所遁形。
我也喜歡這本書對人性中細微幽暗那面的描寫,如此的讓人與之同悲,又如此的難以去責怪這些隱瞞與不堪,這是感性的絕對觸發。
在感性與理性之外,凱琳‧史勞特藉著故事讓我們去看美國的些許社會問題。 我們對政府的要求到哪裡?
孤兒的養護與教育是政府應為的工作,但它需要做到什麼樣的地步?十八歲成人便脫離政府的照顧範圍,在那之前的養育是否真的足夠讓孩子自給自足,又是否能讓孩子有個健全或是不算差勁的童年?在十八歲之後的就業、生活適應是否也該歸入我們的照護體制之中,什麼樣的界線是政府應該管理又不至於過界到干涉人民自由的。
而在疾病治療、學習障礙......等問題的發現與協助上,我們是否一樣仰賴政府建立健全的體制來扶助這些弱勢人民?建立體制的經費與人力何來,實質效應多大?又或者應由社會企業、慈善團體為之,但要如何去確保第二部門及第三部門的善意?
許多的問題無法在小說中找到答案,但我們可以藉著這本書看到這些問題,或許政府這個第一部門仍做不夠多,或許社會企業與公益團體也無法全面顧及,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多用點心思去包容、去注意與協助,或許這些問題將不至於產生並危害我們的社會。
故事,並不只是故事。
它總在潛移默化著我們的生活與想法。
最後的最後,我帶著淡淡的感傷闔上這本書,慶幸著它只是一個故事,但也悲嘆著真有人背負這樣的苦楚與茫然繼續走著自己的人生。
在閱讀的樂趣與故事之外,這本書試著告訴我們如何勇敢。
如何勇敢的面對自我缺陷、面對他人的傷害與暴力威脅、面對自己所愛及厭惡的人,以及如何勇敢的面對人生並面對無法挽回的過去。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12.11.02
辣子戲
文/辣子
從純粹心情的抒發到對生活的分享,看過他人繽紛的blog,我依然故我的以絮叨來充填版面,只是絮叨的範圍變廣了(笑),除了心情、美食、旅遊、閱讀,甚至學校的報告也被我放到這個小園地,blog成為我的日記、垃圾桶、書櫃、餐桌……。面對網路越來越多元的變化,我一次次的換著更符合自己需求的網路服務,直到pixnet讓我定了下來,這才開始想我要怎麼界定自己,怎麼敘述這個專屬於我的樹洞。
我喜歡閱讀、喜歡美食、喜歡票戲、喜歡走路、喜歡看人、喜歡很多有趣新奇或古老傳統的事物。我喜歡如戲般的人生,那樣的悲歡離合那樣的美。而這裡,是屬於我的戲般人生,「辣子戲」。
在我還不曉事的時候,媽媽就陪著我翻書,在我還看不懂鉛字時,就會學爸爸坐在馬桶上翻報紙。對文字的愛戀讓我從小吃飯都得有書配,姊妹跟我出門不讓我靠近書攤免得拉不走,到親戚朋友家就連名人傳都能讓我安靜,直到現在還保持著走路非得拎本書邊走邊看的習慣。
閱讀,之於我如同呼吸般自然而絕對必須。我喜歡假裝自己生活在戲中、在故事中,讓心情跟著懸宕起伏,而在各種小說的情節牽繫之外,我也喜歡張曼娟、蔡珠兒輕揚暖甜的文字,散文很能讓心情放鬆,在緊張的生活裡讓人微笑。
真真要選最喜歡或許難言,但近來常看的倒是有脈絡可循,多半是奇幻或推理類的故事,蝴蝶的《妖異奇談抄》《禁咒師》、?中惠的《娑婆氣》、東野圭吾、宮部美幸、史迪格.拉森的女孩系列、盧基揚年科的巡者系列……這些書總讓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