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3.12.06
小川糸 書寫生活中每一種細微渺小的感動
文/李國祥(時報文化大眾文學線主編)
或許由是之故,2010年出版的《蝸牛食堂》(時報文化)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台灣市場也從此認識了小川糸這個特別的日本女作家。此外,由柴?幸主演的同名改編電影,對這本書的傳播也有極大幫助。
在《蝸牛食堂》中,食堂老闆娘倫子為客人量身訂製特別的套餐,醫治的不只是他們生理上的飢餓,還有心理上的委頓不安。魔法一般的料理,不但帶給書中人物不可思議的力量,也撫慰了讀者的心靈。再後來,漫畫《深夜食堂》系列延續此股熱潮,創造出驚人的銷售數字,類似的生活感文學作品大行其道。
所以,若要舉出一位最具生活感的日本女作家代表,台灣讀者可能想到的其中一位或許會是小川糸吧?她總是在小說中自然而然地大書特書各式各樣的美味料理,小說中的人物手持包丁、鍋鏟,或切菜,或炒飯,彷彿世界的中心就是廚房,飯廳和餐桌則是事件發生的大舞臺。令人聯想到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當中的郎雄最敏捷俐落的身手全都出現在爐灶之前,而一家人齊聚圓桌旁舉箸夾菜,則是最頻繁出現的場景。
細數小川糸已經成書的中文版作品,其中《趁熱品嚐》(時報文化)是直接將食物、感情與記憶連繫在一起,把人們生命中某個不可取代的重要片段,呈現為一道道五味雜陳、甜鹹不一的料理。而在《喋喋喃喃》(時報文化)裡,老舊城區負載的傳統與歷史,則在家常菜與和服裡展露。
最新作品《2018611065873》(時報文化)可謂小川糸大膽轉型之作,講述一個年輕女子在因緣際會下來到南國島嶼上一間助產院後發生的事。故事主軸始終圍繞著助產院,歷經女主角瑪莉亞懷胎兩週到分娩的所有過程。隨著一個小小的生命逐漸成形,小時曾是個棄嬰、從不知愛為何物的她,就在這個過程之中明白了生命的可貴之處。
書中雖不乏對料理的詳細描述,但卻不再以料理為核心主題,而是透過瑪莉亞自述,在東京時從來就沒有好好仔細生活過的她,來到島上後,看見紅豔的扶桑花,嗅到甜美的熱帶果香,聽見不知名鳥兒的嬌啼宛囀,觸到溫柔細緻的浪花與沙灘,感受到人們無條件的熱情與關愛,終於讓她明白了一件事:原來被生下來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什麼叫作「暖暖的文字,洋溢著滿滿的幸福」?這就是了!讀小川糸的文字,雖然不能溫暖我們的胃,卻扎扎實實溫暖了心。
*文中小川糸照片,由時報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