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3.12.24
簡媜 用愛為我們照亮前所未見的新世界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一本書,觸摸到台灣老者的心臟,這是簡媜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今年最豐富、閃亮,也是最讓人心慌與沉痛的書。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生命是一個能量過程,就像一切能量過程一樣,生命在原則上是不可逆的,因此總是毫不含糊地向著一個目標邁進。其最終目標是靜止狀態,就是衰老,抵達的終點叫做死亡。
簡媜的寫作生命也像一條不可逆的河流,河流啟程於1985年《水問》,24歲新銳作家的第一本散文集,轟然一聲炸響台灣文壇,那一年,少年十五二十開始癡迷簡媜的小文青們,今天剛剛好站在50門檻的前後,張望之際,一本五百頁厚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重重砸過來,作者是為「那個簡媜」無誤。
世間沒有一種幻術可超越時間,那個昨日還在台大文學院寫下「春流的澎湃,淹沒不了岸邊的我,步步單音」,一身奇慧與靈黠的文學少女,與時間大法師交纏近三十年,專業寫作也近三十年,風花雪月配柴米油鹽攙苦辣酸甜,素顏不老,卻已臣服於基因披了一頭早發白髮。銀白髮的簡媜,動員了自身的經歷、透徹的觀察、龐雜的知識和文學的想像,以及為平衡沉重主題而加料演出的強力台味幽默──「像不像『大尾鱸鰻』?」她問。她對著將在2017年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像丟手榴彈一樣丟出一本難以歸類的書,26萬字的大江大海,出版社這樣解釋它: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冊」,老者的「百科全書」,病者的「照護指南」,逝者的「祈禱福文」。
為何在此時此刻? 「因為我看到了!」簡媜回答。
作家恆常是對環境變化知覺最敏銳的動物,以一個作家加上不必朝九晚五的「業餘遊民」身分,進入簡媜眼中的街景真的不一樣了。從木柵住宅區出發的公車上一片白髮蒼蒼,沒一個比自己年輕,「想說以我的白髮拼一個博愛座都不可得」。市場的那條路經常塞車,因為推輪椅的老先生老太太多了,「三台輪椅就足以癱瘓一條通道」。清晨五到七點,或黃昏時刻的公園,被成群出沒的老人佔領,彷彿這地球上年輕人不存在。
完全健康的老人乃稀有動物,一身是病的老人,把整個世界關在門外,他們(或者說「我們」)「鉅細彌遺地敘述自己的病痛彷彿是全世界最受折磨的人」。
還有,兩年之內她參加了21場告別式。 眼睛所見佐以官方公佈的統計,2017 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飆升至14%,2025年20%,「憑什麼我們的社會擋得住老化的浪潮?你我做了什麼?政府做了什麼?」她著急著大家的看似不著急,毫無準備,走一步算一步。
就這樣「自然工法」的老去反正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動盪終會趨於平衡,人類也不會滅絕不是嗎?但事情不是這樣的,簡媜眼睜睜看到,當人類餘命翻了一倍,老,它變成一個全新的階段,不是樓梯又下了一階這麼回事,特別是當過去的身體不再能自由使用,簡直就像從懸崖一步墜下,她根據老化現場剝出一層一層的真相,得到結論:「老,真的動搖國本,也動搖家本,沒有儲存,沒有規畫,逃避而不面對,當問題來的時候,就是災難」。
因此她決定寫一本以生老病死為主體結構,但又不僅僅寫表面的生老病死的書,那是五年前。前面四年她閱讀、蒐輯資料,出入於生老病死的人生現場,光筆記就記滿了四本,待畫出架構後再埋首疾書一年,這一年恰好也是她人生最煎熬的一年,公公過世,婆婆生病,阿?失智、兒子考高中,她像個戰士,警報一響就提槍出去衝鋒陷陣,無事時蹲在戰壕寫作,抵達終點時,阿嬤漫長的人生也走到盡頭,趕回老家送走阿嬤的正是甫從書稿脫身的長孫女簡媜。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版本的人生,既是版權所有,簡媜想,也就不必欣羨有人坐鞦韆、撲蝴蝶,泡上一壺上等好茶才足以文思泉湧,「沒有人會要我這個版本的人生──如果你曾經在現場的話。」她命定的人生第一章以傷痕與眼淚寫成,無法刪除,繼之以開荒闢土的第二章,現在,進入第三章,五十歲,她知道,已經走到夠強壯的年紀,足夠迴身把記憶中那個啼哭的小孩解救出來。
當然有人會問:何以架構到如此龐大,非得要一次擲出一本其實可以拆成三本的書?
「既然要談,我就徹徹底底,一次性的談完」,她不喜歡分段、拆解、局部,不喜歡「×××三部曲」,生老病死如果像一頭藍鯨,那就把這尾藍鯨研究通透,從頭到尾鉅細彌遺重現,簡媜要的是「畢其功於一役」。 但台灣社會接受一個文學家徹底探勘/書寫老年議題嗎?
「我們需要」,2013年3月24日下午的那場演講已經證明了。當天台北市立圖書館演講廳爆滿像影友會。簡媜隱藏其纏身背痛,乾脆俐索地上台,不講文學講「老年學」。她告訴聽眾,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長者,阿嬤、公公與齊邦媛老師,他們教會她年老時如何與疾病相處;她還以幽默口吻祭出陪伴老人的「三寶五條」。聆聽、陪伴和無論情況如何就只點頭稱「是、是、是」的牆頭草,此乃「三寶」。「五條」之一:戶口名簿總整理,陪伴老人細想這一生還有哪些遺憾、有沒有要還的願、待報的恩、想和解的人。之二:不要說出傷害的話。之三:做一個讓老人家信任的子女。之四:不要給臉色看。之五:要感謝家族中付出最多照護長輩的那人。
爾後她帶書走江湖,到了以前不曾去過的嘉義、彰化,面對一半以上不會出現在文學場合的面孔,不乏八十歲老者,最老的一位是九十歲,以為只有初老之人關心的議題,未料老人家自己親身出馬來了。
於是《誰在銀閃閃的方方,等你》讓文學書有了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功能,至今大賣十二萬冊,以書的屬性,後座力必定更強,持續更久,超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的三十八萬冊亦不無可能。但到頭來,簡媜認為,最大的意義反在於「透過書寫,我與自己對話,重新對自己的人生做了整理」,這也是她出發時未曾想到的,「老年書寫」背後的隱藏的,竟是她的自我清洗與修補。
「2013年出版風雲人物」得獎原因:
老年是台灣最大的監獄。百萬個無辜囚犯,曾經慈愛,曾經勤奮,曾經有過愛與被愛的半生;如今,公寓隔離監禁,關到行屍走肉,意志全消,整天聽著爛節目轟炸,幸運者和語言不通外傭相依為命。還好有簡媜,以纏綿親情、智慧悲憫,痛切奮筆,為沉默老人上訴黑獄冤屈。老化的痛苦,不因貧病孤寡,來自資源歧視,賺走青壯勞動紅利卻棄老不顧,軍公教退撫福利排擠了全民養老基礎建設,卻將過勞和內疚加諸照顧者-媳婦妻女。
她啟發我們領略老年身心靈需要,如果將來我們不願去服那徹骨寂寞的無期徒刑,她給了讀者機會,去拆掉監獄圍牆,把老人原該享有的親愛美善還給老人,把成長、自由、滿足還給生命。
從未有一種悲傷如此溫暖,因為簡媜的愛,為我們勇敢照亮了就在眼前卻前所未見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