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03.07
迷上勞倫斯.卜洛克與他的那群反英雄人物
文/朱玉立(臉譜推理主編)
在這個昔日的工業城中,卜洛克早早靠著寫作闖出了名聲,不但作文比賽拿了獎,還得到前往華府參訪的機會,進入中學後甚至冠上了「學生詩人」的名號。是這些早年的成功經驗立下他一生寫作的根基?是這些獎項頭銜預示了他日後將會橫掃各大推理獎項,甚至有愛倫坡獎肯定其終身成就的大師獎至高光環?或許有,或許有沒有也都好,因為不論起步如何,他的寫作恰如他在馬拉松、競走比賽的體驗一樣,邁開一步就開啟了後面長長的路途。至於獎什麼的,都是路上風景,美好或不美好的都是這一路的陪伴。
事實上,卜洛克除了剛離開校園,當過幾年編輯的上班經驗之外,幾乎一直在寫作,在家、在旅館;在婚姻中、在離婚後;在醒時、在醉中。他也並非一下子就獲得出版機會,甚至出版了也未必馬上要風有雨的。只不過他仍舊是寫,不停的寫,什麼都寫,筆名換了好幾個,用了女的用男的,只要能寫,只要靈感來,故事之神上身,寫就是了。
真是幸好他什麼都寫,否則他筆下幾個主角怎能個個情趣各異,且都風采迷人:冷硬派的無牌戒酒偵探史卡德、風雅幽默的盜賊羅登拔、患了失眠症的苦悶間諜譚納,以及熱愛集郵的殺手凱勒。雖說都是推理懸疑故事,可是每一個系列都別具風味,每位主角也各有擁護者──當然,也要大大稱讚卜洛克相當體貼照顧各位粉絲,隔些時日送上新書,安排該有的角色進展,解了大家的牽掛與想念,就好比今年雅賊羅登拔就帶著湯匙回來了(註:眼看雅賊系列最新作品The Burglar Who Counted the Spoons登場,卻只能集氣苦盼譯者飆速,出版社快快生出中文版)。
記得上回卜洛克訪台有位記者曾問,難道史卡德沒有辦過哪個案件,發現裡頭有個神神祕祕的盜賊行跡?或是發現哪個死者是遭到俐落殺手謀殺?對此,卜洛克的答案很明確、很直接,他說這些角色或許都在紐約活動,但他們生存的地方是平行世界的紐約市,譚納不會在街角轉身碰上凱勒,史卡德也不會在餐廳裡坐在羅登拔隔壁。為什麼呢?要是這些角色碰了面,大亂鬥一番,豈不有趣?不,作家很明白的說,他們所在的是不同的紐約。
不過就我側面觀察與打探發現,即便卜洛克筆下人物各有強大後援會,但好些讀者還是慣稱他史卡德先生,甚至請他簽書時簽上史卡德,而這位愛讀者愛到手發痠也不忍停筆的作家,竟然也笑笑簽下史卡德,甚至還寫了點鼓勵的話──只是不確定他寫的是不是「別急!一天戒一次就好」。
史卡德對卜洛克來說,應該是有些特別的。要不他不會愈寫愈把自己寫進去,那些喝過的酒、聽過的歌,甚至結交的朋友、泡過的酒吧,每一筆都像是用生命體驗過的,至於裡面的嘆息、背叛、無奈與告別,就讓人有點不忍去想到底是不是真的了。或許就是這麼誠懇,才打動了這麼多讀者,至於他們是不是文青、看不看推理,界線、類型什麼的,都跨過去了,跨過這一杯與下一杯之間橫亙的綿長距離了。
*文中勞倫斯.卜洛克照片,由臉譜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