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我還是比較喜歡直譯的「黑炭馬」這個名字。比起「異境之旅」一詞聯想而來的孤寂、荒漠、隱喻和心靈哲學的追尋味兒,「黑炭馬」兀寧更接近書中的味道,那種噴囂的寂寞深沉,和一個美麗堅強的身影。
十四歲的男孩羅比在母親的要求下,隻身踏上旅程尋找父親,將他帶回家。而唯一可以依偎的,只有小伐木村落內莫佛先生借予的黑炭馬;以及母親縫製的雙面異色制服。而在漫長的路途中,他看過奴隸、屍體、殺人犯、掘墓者、搜括者和為死者哭泣的哀傷。無辜少女被蹂躪,他卻沒出聲或幫助,僅僅只是在離別時為她抖瑟的身體披上毯子;士兵們撈起奴隸女孩的裙子尋找可能潛藏於私處的財物,什麼都沒發現卻也沒放下她的裙子,而是煽笑地用刀子割掉;士兵殺害長官,分空他身上的所有;他幫助懷孕女子埋葬屍體以換取水,當他抓著一位和他同樣大小的死者放入墓穴時,女子因為它輕盈的沉重而崩潰哭泣......他看過混亂世界的多種面目,並且讓靈魂習慣它的人性。
這是一個沉重的蛻變,一位男孩成為男人的長路,從偷竊開始,他就沒有回頭的餘地,殘酷和麻痺伴隨著漠視而來,「他知道自己並非踏入世界脆弱易碎的邊界,這就是世界本身。」「同時也暸解到,他終於受夠了相信上帝這回事。」
空洞、飢餓而空虛的男孩慢慢變成失敗的人類,最後再經由世代的遞承和接受成為整體,一個完整的人。而贖罪漠視的情愛,卻也孕育了責任和未來的期盼,傷痛不會被忘卻,死亡是成熟的基石,罪惡磨透了眼神的黯沉,卻還是能映照閃爍的將來。
黑炭馬的美麗是堅毅的,牠敏銳的洞察,深沉的機敏,和孤傲,也或許是男孩變成的男人特質。也因為黑炭馬的美好,對照著世界的醜陋,牠更像個符號,一個本質的符號。然而牠也曾被帶離,和羈絆分別,卻不表示牠不能在再次相逢時,給予原諒的噴息。黑炭馬是隱喻,也是暗藏於故事下的故事。
這是一段成長,在歷史的風塵和戰爭的餘音中的昇騰,在生命擱淺的純然盡頭,人性的一切才鋪展開來,我們也得以觀看那凝結後的身影,一位孤澀男孩的背影轉化成堅強男人的沉穩臂膀。
書中背景雖然是建構於南北戰爭的煙硝,卻好像只是個「借來的時空」,有種真空的抽離,醞釀出一種純粹的魔幻感。
此書結構縝密,鋪排細膩,一開始的要求,化簡成一個看似突兀卻蘊含無盡情感的命令。而後羅比的旅程,是在世界的縫細中的生存與啟蒙,對羅比當下心情輕描淡寫的含蓄,預留了讀者自我代入的空間。那些情感維持在一個開闊又不鬆散的焦點,可以單純化視為一名孩子的成長,卻也可以看成一個投射的靈魂,人類的旅程。
可惜的是,在末尾處,Robert Olmstead在有些地方說的太多、太過頭了,疑問和領悟不該坦然出現在文字中,應該是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呼氣中,溫吞在讀者內心,化成一個個泡泡的漂浮與碎裂。然而,就在我誤以為這本書在往下坡時,結局高超洗鍊的迴轉,短促但飽含著張力,受苦靈魂壓抑的爆發,丟棄和拾回,透過動作和場景的簡鍊,擠壓成一幅提煉的新生與拯救,而最後,沉眠者的世界終究還是在甦醒。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09.02.09
玥璘書窩
文/玥璘
部落格名稱「玥璘書窩」也是其來有自,「玥璘」是因為本名中有個字是玉部的,那時候想要改名,於是就查字典挑出順眼的玉字部的字。沒想到那時候拼湊出的幾個玉字邊的組合名字,之後需要筆名時就順手挑了「玥璘」來用;至於「書窩」,只是單純要跟書牽扯上關係,曾有段時間想改名為「書齋」,不過後來還是比較喜歡「書窩」二字的那種安寧、舒適和隨意。
她認為寫部落格很容易形成一個個小圈子,而這些圈子彼此之間又是重疊互連的,也容易彼此推動蠢動的心靈,例如她個人私心相當喜愛的《娑婆氣》(繆思文化)就是聽到網友好評,便迫不及待跑到書店翻閱,然後第二天就帶著錢包去抱回家了。「這是個很明顯的良性互動,但其實有很多影響是暗底流動的,而我很喜歡這種碰擊。」
玥璘目前是大學生,她說閱讀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興趣,而且各階段的閱讀都對她有著不小的影響。閱讀取向除了奇幻、推理等類型小說外,文學如已逝日本女作家向田邦子的作品也是主要攻略要地,偶爾也會啃些純文學如《我可以不是艾蓮妮》(大塊)、《馬森巴羅的影子》(商周出版)。
除了閱讀,她也酷愛音樂。「我算是很矛盾的人,一方面喜歡 Sarah Brightman和Hayley Westenra的跨界美聲,也很喜歡Stars的甜蜜融化,卻也屈服於65daysofstatic在暴烈和狂躁間音樂撞擊的力道。」從中不難看出,無論是書本還是音樂,玥璘的喜好總是充滿多元性。
*文中圖片是玥璘小時候喝牛奶喝到睡著的照片,是不是十分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