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5.11.02
鄧惠文用溫暖之筆擴大梳理兩性親密互動的盲點
文/李宜蓁(《親子天下》資深撰述)
在新書《有你,更能做自己》中,鄧惠文不僅清楚梳理兩性親密互動的盲點,更將討論範圍擴大到婚姻家庭複雜面,除了親子、婆媳、翁婿、手足、姑嫂妯娌,這些讓人困惑的週邊關係以外,婚姻中如何自處、如何看待愛情走向婚姻的質變、如何順利從夫妻變父母這些關鍵內在議題,也被鄧惠文溫暖理性的筆,一一收攏安頓。
「婚姻是由瑣碎小事填滿的大事,小事讓人困擾、卻是偉大婚姻的基礎,」這句話撫慰了正被婚姻瑣碎小事纏繞擠壓的你我,鄧惠文試圖帶讀者跳出無數小事的框架,看見自己跟對方共舞中的防衛跟慣性。
就像人和人交往,需要保留一道適當的界線,夫妻也是。鄧惠文巧妙的形容,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一鍋紅湯跟一鍋白湯之間,需要隔著一道板子,「因為親密感不是彼此抱得很緊,讓對方動彈不得,無法表達情緒,無法伸張自我,相對的應該是兩人牽手環抱,但中間留有緩衝空間,就像抱小寶寶一樣,給他巧妙的支撐才對。
關於婚姻,有太多值得書寫整理的面向,鄧惠文不直接給答案,更不刻意選邊站、只為某一方發聲,她主張,伴侶必須了解自己深層的問題,也了解對方深層的問題,不斷克服恐懼,面對真實,才能有好的婚姻。
也因此,看似負面的「衝突」在她筆下,轉化成更加認識彼此的時機,鄧惠文的婚姻分析,並不是幫夫妻決定對錯,或建議「先生道歉,你看太太很可憐」……而是不斷釐清「為什麼」以及「現在怎麼了」,希望夫妻發展出修復關係跟進展的自主能力。
當夫妻有了小孩,變成父母,是考驗親密關係的關鍵期。夫妻在還沒當父母之前,都還可以當小孩,可是當了父母之後,課題就不再是「我的需求如何被滿足」,而是「我有沒有能力滿足別人的需求」,鄧惠文說,這對晚熟世代的年輕夫妻來說,是一件令人焦慮的事。婚姻中有可愛之處,卻也少不了雜俗,在關係中不斷碰撞、受傷再復原,她形容這是一個「糾結但有解」的世界。
外界常常好奇兩性專家自身的婚姻,「從採訪的提問和網路留言看來,好像有很多人等著看兩性專家婚姻失敗,」鄧惠文笑說,不少人對所謂兩性專家的刻板印象是伶牙俐齒、強調自我、重視自身需求、不符合傳統角色,一般人想像中女性的兩性作家一定很強勢、不會做家事、不想帶小孩、動不動就離婚等等。被問到對此的感受,鄧惠文說她起初覺得詫異,但認真從心理層面思考,就能理解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心理投射和防禦,就像是:「如果專家講的也不過是空談,她們自己也處理不好婚姻,那我的婚姻困擾就不算什麼了。」可見婚姻的確是讓很多人焦慮的事。
這次鄧惠文在新書中話家常般地、從日常細節解析伴侶的心理互動,她希望表達,「面對婚姻,每個人都可能困惑、挫折。」「幸福婚姻不是來自完美的配對,而是因為兩人可以面對合理的缺陷跟失望,相伴成長。」在健康的婚姻關係中,伴侶是幫助彼此成熟開展的人,而不是互相羈絆、壓抑自我。
關於如何付出、如何溝通、如何相伴護家,鄧惠文帶你在衝突中認識,在覺察中成長。原來,有你更能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