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6.01.01
妙麗葉.芭貝里,從《刺蝟的優雅》到《精靈少女》
文/黃靖卉(商周出版總編輯)
第一次看到新作原文書名《La vie des elfes》(法文直譯為「精靈的一生」),以為妙麗葉.芭貝里改寫奇幻,看到國外訪問也提及她是否師法托爾金(《魔戒》作者)。實際上,《精靈少女》是文學小說,妙麗葉.芭貝里純粹借用奇幻文學常見的精靈元素去敘述和呈現她想要的故事。
雖然使用的文字風格與敘事手法不同,妙麗葉.芭貝里在《精靈少女》中仍保有《刺蝟的優雅》的一貫風格,雖不是字字珠璣,卻充滿「深刻思想」(許是跟妙麗葉.芭貝里曾是哲學教師有關),經常出現詩意而令人深思的文句;書中角色常有外表醜陋者卻有令人驚豔的內在,而外表俊美的人或許內心醜惡、胸無點墨;她也提出藝術對人類的重要性,如《刺蝟的優雅》中,女主角荷妮說過一句話:「所以我們發明了藝術,這是屬於靈長類動物的另一種求生方法,好讓我們這個品種能夠繼續存在。」而《精靈少女》中的精靈讚嘆人類的藝術創作可以「永恆」,因而願意前來人類的世界,並與人類結盟。
此外,由於妙麗葉.芭貝里在出版《刺蝟的優雅》之後,定居過京都和阿姆斯特丹,也旅行過許多國家,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對話,加上原本的哲學背景,讓她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東方哲學所謂的「天人合一」有更深的領悟,也因為她「童年時代對樹木、對河流,以及諸多事物的眷戀」,因而在新作《精靈少女》中,經常出現花朵、樹木、庭園、山景……瀰漫著對大自然的愛意,那些充滿畫面的文字經常讓我腦海浮現宮崎駿電影的場景,迥異於《刺蝟的優雅》對人類內心世界的刻畫與省思文字。
閱讀《刺蝟的優雅》的讀者,因為年齡、性別、人生經歷不同,對這部小說會有不一樣的解讀和偏愛,就像喝茶,有人愛它入口的滋味,也有人愛它入喉之後的餘韻。如果閱讀不只一次,單純看故事內容、仔細推敲其中的「深刻思想」、詳讀女主角荷妮與其他人物的互動,領悟次次不同。閱讀《精靈少女》有異曲同工之妙,慢讀,閱讀的不僅是故事內容,還有值得細心品味的妙麗葉.芭貝里式的哲學散文。
在《精靈少女》的中文版序中,妙麗葉.芭貝里寫道:「創造故事是唯人所獨有的能力。」在內文中也提及,「故事就是世界的智慧」、「少了土地,靈魂是空洞的;但少了故事,土地卻是沉默的」。從《刺蝟的優雅》到《精靈少女》,妙麗葉.芭貝里以她的哲思和詩意,寫下個人獨特風格的美妙故事,與讀者分享她的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