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2016.10.19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主動追求讓你變幸福的勇氣!
文/編輯部
書中辭去大學圖書館工作、成為國中老師的年輕人,這些年,他在教育現場實踐阿德勒理論,卻備受挫折,於是他再度來到哲學家的書房:
「阿德勒的思想是一場大騙局,甚至是會帶來毒害的危險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在現實社會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阿德勒的思想根本是不經用的論點、流於空泛的理想論!」
對於年輕人的控訴,哲學家表示:「是你誤解了阿德勒。」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是為了讓讀者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綜觀阿德勒思想,也就是宛如「地圖」般的一本書。論及人生中的多項課題,其核心的關鍵提問可說是:「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自由?」
但二部曲是為了要能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人生的「指南針」,意即讓我們知道如何朝著前作所提示的目標前進,也可說是行動方針。本書所要探究的問題則是:「該怎麼做,人才能變得幸福?」
無論任何人,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
只不過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的。
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要如何才能步上幸福之路?而阿德勒所歸納的結論──為了幸福,人人都必須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究竟又是什麼?
如猛藥般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哲學問答,再度揭幕!
〈後記〉再一次發現阿德勒 古賀史健
本書是二○一三年與岸見一郎老師共同著作出版的《被討厭的勇氣》續篇。原本並沒有撰寫續篇的計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位思想家,以阿德勒心理學的創始者而為人所知。有關於他的一切,前作的內容儘管未達盡善盡美,但在擷取該思想核心精髓之處,我個人認為或可算是功德圓滿。除了已透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感受到這一點外,我們也實在難以找出為一本理當已經完結的作品籌畫「續集」的意義。後來,前作出版約莫一年過後的某次閒聊當中,岸見老師透露出這樣的想法:
「如果蘇格拉底或柏拉圖出生在現代,他們或許會選擇精神科醫師之路,而不是哲學。」
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成為精神科醫師?
希臘哲學的思想將被帶入臨床現場?
由於太過驚訝,我一時竟說不出話來。岸見老師在日本除了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一把交椅之外,也是有能力譯介柏拉圖作品並精通古希臘學說的哲學家。當然,這段話並不是在貶低希臘哲學,而是如果只能為本書舉出一個誕生的契機,那麼就非岸見一郎老師所說的這段話莫屬了吧。
阿德勒心理學一概不用艱澀難懂的專門術語,而是以任何人都能理解的淺顯用字來談論人生的種種問題。與其說是心理學,更不如說是具有哲學效果的思想。我認為,《被討厭的勇氣》或許也是這樣,並非做為心理學書籍,而是以一種人生哲學為大家所接受。
然而另一方面,這種哲學性的迴響,難道不會顯現出該思想在心理學上的不完美還有科學上的缺陷嗎?是否也正因為如此,阿德勒才成了「被遺忘的巨人」?甚至因為在心理學上的不成熟,而無法在學界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我就這樣帶著這些疑問,在未能獲得解答的情況下,持續接觸阿德勒學說至今。
為我帶來一線曙光的,正是岸見老師的那句話。
「阿德勒的思想是一場大騙局,甚至是會帶來毒害的危險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在現實社會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阿德勒的思想根本是不經用的論點、流於空泛的理想論!」
對於年輕人的控訴,哲學家表示:「是你誤解了阿德勒。」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是為了讓讀者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綜觀阿德勒思想,也就是宛如「地圖」般的一本書。論及人生中的多項課題,其核心的關鍵提問可說是:「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自由?」
但二部曲是為了要能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人生的「指南針」,意即讓我們知道如何朝著前作所提示的目標前進,也可說是行動方針。本書所要探究的問題則是:「該怎麼做,人才能變得幸福?」
無論任何人,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
只不過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的。
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要如何才能步上幸福之路?而阿德勒所歸納的結論──為了幸福,人人都必須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究竟又是什麼?
如猛藥般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哲學問答,再度揭幕!
〈後記〉再一次發現阿德勒 古賀史健
本書是二○一三年與岸見一郎老師共同著作出版的《被討厭的勇氣》續篇。原本並沒有撰寫續篇的計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位思想家,以阿德勒心理學的創始者而為人所知。有關於他的一切,前作的內容儘管未達盡善盡美,但在擷取該思想核心精髓之處,我個人認為或可算是功德圓滿。除了已透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感受到這一點外,我們也實在難以找出為一本理當已經完結的作品籌畫「續集」的意義。後來,前作出版約莫一年過後的某次閒聊當中,岸見老師透露出這樣的想法:
「如果蘇格拉底或柏拉圖出生在現代,他們或許會選擇精神科醫師之路,而不是哲學。」
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成為精神科醫師?
希臘哲學的思想將被帶入臨床現場?
由於太過驚訝,我一時竟說不出話來。岸見老師在日本除了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一把交椅之外,也是有能力譯介柏拉圖作品並精通古希臘學說的哲學家。當然,這段話並不是在貶低希臘哲學,而是如果只能為本書舉出一個誕生的契機,那麼就非岸見一郎老師所說的這段話莫屬了吧。
阿德勒心理學一概不用艱澀難懂的專門術語,而是以任何人都能理解的淺顯用字來談論人生的種種問題。與其說是心理學,更不如說是具有哲學效果的思想。我認為,《被討厭的勇氣》或許也是這樣,並非做為心理學書籍,而是以一種人生哲學為大家所接受。
然而另一方面,這種哲學性的迴響,難道不會顯現出該思想在心理學上的不完美還有科學上的缺陷嗎?是否也正因為如此,阿德勒才成了「被遺忘的巨人」?甚至因為在心理學上的不成熟,而無法在學界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我就這樣帶著這些疑問,在未能獲得解答的情況下,持續接觸阿德勒學說至今。
為我帶來一線曙光的,正是岸見老師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