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6.12.09
堅持說出「國王沒穿衣服」真相的文史工作者
文/方舟文化主編 林潔欣

在一次次的溝通與進行中,我們發現他迷人的一面。他從甫見面時,整整60分鐘談話都是頭低低、視線完全沒在我臉上,到後來表達自己作品特色時充滿自信、神采奕奕的樣子,簡直判若兩人。
的確,管大對自己的定位是「說故事的人」,當我們想為他冠上「正義使者」時,他說他只是陳述事實。但事實總是殘忍且必須揭開的,他靠著鑽研大量的資料與吸引眼球的標題、內容,在部落格創下1,200多萬的人氣與一群FB的忠實追蹤者,他靠的不是嘩眾取寵、不是標新立異,只是說出「一直存在的事實」。
「省籍情結」這個看似很老派的字詞,不可諱言的在現今21世紀的台灣仍然存在,無論是選舉時、是立院質詢時,甚至在任何一則社會新聞中都可發現。管大在錄新書影片時說:「『外省』這兩個字其實很弔詭,在競選的時候,這些藍營的候選人大部分都是第二代,他們很怕被別人冠上『外省人』這三個字,可是很奇妙的是,這些占有優勢的人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外省人,可是卻必須由這些沒有享受權利的人承接這樣的責任。」這些沒有享受權利的人,就是本書所關注的「外省賤民」,他們被曾經在上位的既得利益者所消費,又有家歸不得的處在台灣社會底層。
管大之所以在書中很常用「外省賤民」來自稱,是因為他在後記提到的經歷:「父親曾歷經戰亂,很戲劇性的僥倖來到台灣,但隨即因白色恐怖入獄,身繫囹圄半年後又被充軍澎湖兩年,最後擔任小學教師三十八年後退休。」這樣的成長過程讓他深知戒嚴時期兩蔣對台灣人慣用的伎倆,那些因為歧視、因為禁台語、因為時空轉移造成的歷史悲劇,在今天大多的時事中都還能隱約窺探到當年失策的傷害。
或許,這個敏感的話題許多人不敢觸碰,但這位堅持把自己關在「時間膠囊」裡,新的事記不住,老的事又忘不掉,在無奈裡尋求回憶的後青春期資深鄉民,卻天真的在翻閱眾多資料時找到證據,並且不怕死的用鍵盤一字字打出事實;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他只想揭開台灣社會的偽善,把真正的階級問題點出,讓大家正視它。
如果要我選一句最能打中我的話,就屬管大在書中提到的:「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因為要學習傾聽與對話。」希望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們,能透過每一篇看似詼諧的文字理解「包容」的真正意義,讓歷史留在歷史,無論你是台灣人、外省人、原住民還是客家人或其他,看待任何事都能有個「新頭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