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7.04.10
推翻西方世界對帕德嫩的傳統理解,以古人眼光找出雅典的核心價值。
文/張瑞芳編輯
製作本書時,有兩個令人既開心又痛苦的「小問題」,一是這書本的內容太豐富,難以僅僅鎖定一個特色告訴讀者。其次,本書的主角過於具有代表性,很難迴避,只能正面「迎擊」。於是,從書名到封面設計,考慮的不是有沒有特色可以抓取,而是到底該選擇哪一種?
主角「帕德嫩神廟」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建築,是藝術、建築設計的標竿,因此以它為書名,總擔心被誤以為是一本建築美學書,如何加強它的人文情調、歷史氣氛便成為定位重點。
此外,本書內容牽涉建築上浮雕的解謎過程,再加上作者優美流暢的人文書寫方式,以及最後反轉了世人對雅典的印象,甚至讓人覺得該重寫這部分的教科書內容。如此種種,要以何者為主訴求?太專注在解謎,會讓人以為這是歷史考古版的丹布朗小說;作者的人文筆調宛如帶領讀者在古雅典漫步,使人產生古文明版旅行文學的錯覺;但精彩的論述又不時提醒我們,這可是一本歷史考古書,有嚴格的考究與紮實的推論。
因此在書名上,雖想逃離建築書的印象,卻無法迴避「帕德嫩」三個字。想將本書中反轉的「民主真相」放在副書名,又怕被以為是政治書。只好在封面上下功夫。好在設計者的堅實功力,讓被蒙上一層黃幕的古雅典衛城,彷彿在邀請讀者一同解謎般使人好奇。守護神雅典娜與帕德嫩神廟在畫面上的突顯,彷彿驕傲的雅典人,正在大聲說著:我們從不模仿他人,只能是他人的典範。
這本書中,可以說的故事很多,其中最令我感動的部分,並非來自內容闡述,而是來自作者的研究態度與方法。
本書中討論的主角之一,是一塊困擾眾人數百年的浮雕內容。作者透過各類證據,從希臘地景、雅典政治社會、宗教情懷,一步步由外到內,推論出逼近真實的答案。過去我雖然看過不少歷史類書籍,也喜歡人類學的研究,但還是經常將這兩個看起來很像的學科分別看待。直到本書,才明白歷史考古類書籍是怎樣地迷人。
作者告訴我們,過去我們總是重視文獻過於圖像。考古學者也總是窮其一生,想透過考古挖掘以證明古代文獻上的內容所述為真。
但是否我們都受到這個久遠的傳統所束縛。會不會,西元前五世紀歐里庇得斯的劇作,並非早於浮雕的產生,反倒是他在看過浮雕之後,想起雅典的起源故事,受其感動,而產生創作。
種種的反思,讓人感受研究者為了了解一段遠古的過去如何努力,而「透過考古挖掘以證明古代文獻上內容所述為真」,也讓人對考古學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感動。
主角「帕德嫩神廟」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建築,是藝術、建築設計的標竿,因此以它為書名,總擔心被誤以為是一本建築美學書,如何加強它的人文情調、歷史氣氛便成為定位重點。
此外,本書內容牽涉建築上浮雕的解謎過程,再加上作者優美流暢的人文書寫方式,以及最後反轉了世人對雅典的印象,甚至讓人覺得該重寫這部分的教科書內容。如此種種,要以何者為主訴求?太專注在解謎,會讓人以為這是歷史考古版的丹布朗小說;作者的人文筆調宛如帶領讀者在古雅典漫步,使人產生古文明版旅行文學的錯覺;但精彩的論述又不時提醒我們,這可是一本歷史考古書,有嚴格的考究與紮實的推論。
因此在書名上,雖想逃離建築書的印象,卻無法迴避「帕德嫩」三個字。想將本書中反轉的「民主真相」放在副書名,又怕被以為是政治書。只好在封面上下功夫。好在設計者的堅實功力,讓被蒙上一層黃幕的古雅典衛城,彷彿在邀請讀者一同解謎般使人好奇。守護神雅典娜與帕德嫩神廟在畫面上的突顯,彷彿驕傲的雅典人,正在大聲說著:我們從不模仿他人,只能是他人的典範。
這本書中,可以說的故事很多,其中最令我感動的部分,並非來自內容闡述,而是來自作者的研究態度與方法。
本書中討論的主角之一,是一塊困擾眾人數百年的浮雕內容。作者透過各類證據,從希臘地景、雅典政治社會、宗教情懷,一步步由外到內,推論出逼近真實的答案。過去我雖然看過不少歷史類書籍,也喜歡人類學的研究,但還是經常將這兩個看起來很像的學科分別看待。直到本書,才明白歷史考古類書籍是怎樣地迷人。
作者告訴我們,過去我們總是重視文獻過於圖像。考古學者也總是窮其一生,想透過考古挖掘以證明古代文獻上的內容所述為真。
但是否我們都受到這個久遠的傳統所束縛。會不會,西元前五世紀歐里庇得斯的劇作,並非早於浮雕的產生,反倒是他在看過浮雕之後,想起雅典的起源故事,受其感動,而產生創作。
種種的反思,讓人感受研究者為了了解一段遠古的過去如何努力,而「透過考古挖掘以證明古代文獻上內容所述為真」,也讓人對考古學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