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2017.05.15
他們都不想成為大企業,只想成為「很棒」的公司。
文/編輯部整理
誰說企業一定要成長?
14個表現傑出,卻刻意不擴張的「小巨人」故事
我在2003年發現,企業界有一股很特殊的現象:他們都不想成為大企業,只想成為「很棒」的公司。當公司遇上成長與擴張的好機會,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有更遠大的想像。
不過,我當時還沒想到用「小巨人」(small giants)來稱呼他們。而且老實說,我甚至不確定這稱不稱得上是一股「現象」。我能確定的一個案例,是辛格曼公司(Zingerman’s Community of Business),《Inc.雜誌》還特別以它為封面故事。這家位於密西根州Ann Arbor市的熟食業者,婉拒了一個將事業擴遍全美國的大好機會,相反的,決定留在當地另創一個新品牌。因為公司的經營者發現,自己為Ann Arbor帶來了獨特且美好的體驗,於是想在當地用新品牌複製這樣的精神,不想把版圖擴張到別的城市。這是我所採訪過的企業當中,最有意思的一家,於是我心想:是否還有別的企業,也像它一樣,寧可選擇守在小城市裡,不願意擴大版圖?
原本我只是出於好奇,沒想到,接下來居然發現,有越來越多相似的企業。我漸漸感覺到,我們這些長期觀察財經世界的人,很可能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過去,我們通常把企業規為三種:大企業、成長型企業、小企業。但擺在我眼前的這些公司,沒辦法如此簡單歸類。因為這些公司當中,有些很小,但有些很大;有些仍在成長(應該說大部分都在成長,而且用很不一樣的方式),但有些選擇完全不成長,甚至刻意讓自己的生意不要做太大。
不成長?那要幹嘛?
他們更在乎的,是能否在特定領域中做到最好、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給顧客、與供應商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對他們生活或工作所在的社區有所貢獻,找到好的方法過他們的生活。此外,他們也學習到,要達到以上目標,就必須取得公司的所有權與控制權,許多公司甚至與上市公司反其道而行:嚴格限制自己公司成長的幅度與速度。他們所創造的財富雖然非常可觀,但都是在其他領域獲致成功後所帶來的附加結果。
不過,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每一家小巨人,當初是如何踏出最重要的第一步? 一九九二年,安可啤酒公司的費里茲.梅泰(Fritz Maytag)的這一步,是來自他領悟到一件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的事:他的公司,不見得需要一直成長一直成長,不見得需要變得更大,不見得需要變得毫無人情味。
其實,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