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內特‧基爾貝里-刑警
歐克-荷內特丈夫
雖說是雙主角線,但荷內特的人物塑造上並不顯著
荷內特之個性像是取自一般小說中會出現的模版:「擔負賺錢養家的女性、有不事生產的丈夫、孩子也不喜歡她」
歐克的更是典型「畫家、雖會協助做家事照顧小孩、但抱怨連連、妻子覺得其不事生產、終日作夢,遇上賞識他的藝廊老闆、外遇」
在勵志小說中大概就是兩人大和解攜手向前的結局
在推理或懸疑小說中,大概會是被害人的隔壁鄰居
在這部應是雙主角線裡的小說,根本是悲劇了
再者,可以理解荷內特需要被蘇菲亞吸引故事才能繼續下去
但是作者的描寫十分粗糙
我可以理解荷內特或許因為先生外遇而陷入低潮,但蘇菲亞呢?
為什麼這兩個人才見了幾次面也沒做甚麼就可以產生這麼強烈的吸引力
(我看到這邊只覺得他們接下來要去開房間了嗎= = )
卡爾‧倫斯壯-說出幻影之家的人
涉及了一起大型戀童癖集團案件
以兒童色情及性侵親生女兒的罪名起訴
蘇菲亞負責對其評估精神狀況來為審判做準備
書中藉著卡爾‧倫斯壯口提到了幻影之家(提供兒童交換及購買服務)
上冊在這部分之後並沒有再提到,不知道下冊有沒有再提及
關於兒童色情影片的部分讓我想到網路上流傳的一篇文章
恐懼鳥:Lolita Slave Toy
其關於戀童的論點並不新穎
相關的說法在「神父」電影中,那位性侵自己女兒的父親也有大致的說法
感覺有點了無新意
然後他就自殺了,他就自殺了,他就自殺了...
理由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妻子跟女兒受害...WTF?
雖然提到了一些俄羅斯黑幫、戀童集團等等
但我真的看不出卡倫哪裡害怕,再說他不是都說出大半了
害怕不是連說都不該說嗎= =
總之他的死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本來預期這個角色有更多的發揮
上冊可以視為一份概述性、大綱性的描述
將一些基本設定及人物間的關係做釐清
各章節間雖然清楚,但合成上冊卻反而有種不和諧感
(就像五官單獨看不錯,但合成一張臉就是怪)
另外關於性虐、戀童、虐童等放在簡介的說明詞上
在上冊內容部分的描寫有些平板
作者或許是想將精彩部分移到後半書寫
但即使這樣,前半的部分除了維多利亞的部分外
其他部分讓人想要再翻閱的興趣比較沒那麼大
想看《烏鴉女孩》更多部落客的試讀文章,GO!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17.07.31
《烏鴉女孩》試閱心得
文/DAching Wang
故事從本案的兇手建造犯罪現場開始
從兇手一步步鋪設地毯、用膠帶封住縫隙、鋪設雙層隔音材、防水帆布、裝設電燈設備、健身器材、裝設書櫃門、放上床墊及熟睡的男孩
視角跟著兇手的眼睛漸漸地將作案地點設置完全
書中也會繼續穿插在這間房子裡發生的事情
內容自刑警荷內特‧基爾貝里及心理師蘇菲亞‧塞德倫兩人各自的生活展開
(作者也是雙作者,不知道是不是各人負責其中一位)
藉由每小段標題對時間及地點的描述
時間線除了在現在的兩人間切換,也跨越了時空連續體講述了過去與現在的連結
各自章節有清楚的主題或重點,雖是以跳躍的視角書寫,但閱讀上並不困難
維多利亞‧柏格曼-蘇菲亞的病人
因為文案的關係,大約在閱讀到1/2左右大概就可以知道維多利亞與蘇菲亞間的關係 雖然作者想要以雙重人格的觀點來書寫或是製造懸疑
但很明顯作者在這部分的知識並不是那麼充沛
在本書中一開始蘇菲亞並不知道維多利亞就是她自己,顯然相互人格間並不相識
則在主副人格切換間,勢必會造成記憶缺失的部分
作者是否以錄音帶作為此部分的切換?但在敘述中仍是以蘇菲亞的視角書寫,看不出有無人格的切換
且在維多利亞的自述中,她說自己不懂為何要來接受蘇菲亞的治療
是否為作者故佈疑陣不要讓讀者太快發現這兩人其實為同一個人
(對我來說的確有混淆視聽的功能,因為這不符合雙重人格的表現)
但也因為這並非雙重人格的表現態樣,後面也未再有如此的寫法,或許將其視為作者的失敗之筆比較妥當
再來主副人格間之區別不明顯,難以認定何人為主人格、何人為副人格
蘇菲亞對於生父的侵害很厭惡
維多利亞看不起蘇菲亞
殺害馬丁、拉瑟、生父母的均為蘇菲亞
蘇菲亞羨慕維多利亞
要說蘇菲亞是主人格,創造了維多利亞來保護自己,但動手殺人的卻又是蘇菲亞
但要說維多利亞是主人格,對於維多利亞的描述多停留在片面
不過我蠻喜歡作者在寫到維多利亞時藉著她的喃喃自語
可以看見一個繃在臨界點、做出甚麼事都不意外的人
也凸顯出由蘇菲亞來執行殺人行為的怪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