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7.10.09
無論是老派小說,還是奇幻寫作,「記憶」是石黑一雄一輩子探索的主題
文/s編輯部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62歲的日裔英國籍小說家石黑一雄膺此殊榮,獲獎理由是「他在具有偉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世界中,揭露我們與世界的連結那種空幻感之下的深邃心理。」
瑞典學院常務祕書戴紐斯女士盛讚石黑一雄:「如果結合(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與卡夫卡,就是石黑一雄的作品,不過還得加一點普魯斯特。」
戴紐斯說自己最喜歡的石黑一雄作品是《2018611304842》,但也強調他的代表作《長日將盡》是真正的大師之作,一開始有伍德豪斯的感覺,結尾卻非常卡夫卡……同時,他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輕易受人影響,發展出個人的美學宇宙……他對瞭解過去興味盎然,但他不是普魯斯特風格的作家,他無意挽回過去,並探索個人或社會人類或社會最初為了生存而必須遺忘的事物。」
石黑一雄對於獲獎感到「非常受寵若驚」,62歲的石黑一雄表示:「這是非常大的榮譽,這代表我追隨著許多偉大作家的腳步,因此是非常棒的讚美。」他表示:「這個世界正處於非常不穩定的時刻,我希望所有諾貝爾獎能在此刻,對全世界成為某種正面力量。如果在此時此刻,我能夠成為貢獻正面力量的一份子,我會非常感動。」
石黑一雄的作品以文體細膩優美著稱,雖然作品數量不多,但是幾乎每部小說都被提名或得獎。1982年,《群山淡景》獲「英國皇家學會」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獎;1986年,《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獲英國?愛爾蘭圖書協會的英國惠特貝瑞年度最佳小說獎,並獲英國布克獎提名;1989年,《長日將盡》獲得英國布克獎,奠定英國文壇大師的地位;1995年,《無可慰藉》贏得契爾特納姆文學藝術獎;2000年,《我輩孤雛》入圍布克獎提名;2005年,《2018611307058》入圍曼布克獎最後決選名單,並獲「歐洲小說獎」。
雖然石黑一雄只有8部作品,但風格多變。早期的《群山淡景》、《長日將盡》、《我輩孤雛》,都是傳統老派小說家的路數。到了講複製人的《2018611307058》開始出現奇幻風格,《2018611304842》書寫1500年前的英國,有飛龍、食人魔與騎士等奇幻元素,村莊裡的人會失去回憶而不自覺,跟《長日將盡》中的英國豪宅是兩個世界,也迥異於石黑一雄那一世代的老派小說定位。但看完書後會發現,「石黑一雄還是石黑一雄」。該書的奇幻元素之下,講的還是記憶、回憶與遺忘的探索。
石黑一雄在訪談中透露,「文學的類型愈來愈模糊,不該讓文學類型阻礙想像力的延伸」。《2018611304842》在歐美出版後有不少負評,但石黑一雄認為,比起這些負評,他更在意的是人們說「喔,又來了,一個老男人又在回首過去了。」
在多變的作品類型中,「記憶」是石黑小說中唯一不斷重複的主題。他曾說,自己最愛的書寫主題就是關於「人的記憶、回憶與遺忘」。「什麼時候遺忘、前進、放下比較好?什麼時候我們需要真的回頭看,誠實地面對過去?我花了大部分的寫作生涯在找尋答案。」
從個人擴及到社會、國家,「一個社會、國家、族群是如何記憶和遺忘的?什麼時候是一個社會拋下難堪的過去,繼續往前進的時機?什麼時候我們又應該回頭,面對族群和國家曾經做過的那些讓人不安的事?」這是石黑一雄的永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