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7.10.09
我們生來就是孩子,但並非天生就是父母
文/張瑞芳 編輯
如果將社會分成兩種型態:老人至上、幼兒至上。今日所謂的「現代社會」無疑正處於後者──孩童被視為天真可愛的小天使。十九世紀的兒童,是因勞動能力決定了價值,二十世紀嬰兒的市場價值則是取決於其微笑、酒窩與捲髮。這樣的社會觀念也包括了一項趨勢,亦即不斷拉長生命週期中那個我們稱為童年的部分。過去,二十幾歲的青年早就結了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並且生育了幾個子女;但現代人到了二十幾歲卻還「待在巢裡」甚或出現了啃老族。說到學習,歷史上的兒童都不必然非得要在學校才能學習,但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裡,在義務教育的概念下,不學習是難以想像的。
本書試圖透過幼兒至上與老人至上社會的對比(後者指兒童並非一出生就被社群接受,必須通過一些時間、儀式或工作決定其身為人的價值),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童年,以及反思為人父母的意義。對待孩子該怎麼做才正確?我們又是否該尋求唯一的正解?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答案嗎?該如何解釋拋棄嬰兒或是理解所謂「不適任」的父母?從早期的家庭勞動力到今日的「童工」議題,社會型態與勞動性質產生何種轉型?本書除了讓讀者看見多種社會型態之外,在欣賞有趣案例之餘,也能反思固有價值與概念背後的文化意義。
曾幾何時,社會型態改變了,我們的觀念也跟著改變,孩子變得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保護(這並非那麼理所當然)。丟棄嬰孩的行為,當然不被許可,養兒防老的概念也似乎不那麼正當。每每看著許多育兒、教育書籍,都讓我這個在不那麼「現代」的家庭中成長的人感到詫異。對於記憶中的家庭環境與長大後的認知之間的差距更感驚奇。但這本書,讓我有些疑問得到解答,無須再去追問,父母應該為我們做什麼?或是我們該為父母做什麼?畢竟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
本書試圖透過幼兒至上與老人至上社會的對比(後者指兒童並非一出生就被社群接受,必須通過一些時間、儀式或工作決定其身為人的價值),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童年,以及反思為人父母的意義。對待孩子該怎麼做才正確?我們又是否該尋求唯一的正解?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答案嗎?該如何解釋拋棄嬰兒或是理解所謂「不適任」的父母?從早期的家庭勞動力到今日的「童工」議題,社會型態與勞動性質產生何種轉型?本書除了讓讀者看見多種社會型態之外,在欣賞有趣案例之餘,也能反思固有價值與概念背後的文化意義。
曾幾何時,社會型態改變了,我們的觀念也跟著改變,孩子變得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保護(這並非那麼理所當然)。丟棄嬰孩的行為,當然不被許可,養兒防老的概念也似乎不那麼正當。每每看著許多育兒、教育書籍,都讓我這個在不那麼「現代」的家庭中成長的人感到詫異。對於記憶中的家庭環境與長大後的認知之間的差距更感驚奇。但這本書,讓我有些疑問得到解答,無須再去追問,父母應該為我們做什麼?或是我們該為父母做什麼?畢竟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