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7.10.16

你的「理性」如何讓你在「自由」市場裡上鉤?

文/s編輯部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塞勒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為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置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維農‧史密斯(V. Smit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傑出研究更獲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理查.塞勒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塞勒獲獎原因為「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科學院表示,塞勒整合經濟學與心理學,把心理上的現實假設納入經濟決策分析中,通過研究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展現了這些人格特質如何影響個人決策和市場表現。塞勒最新的著作為《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本書行文幽默風趣,塞勒博士的研究貼合現實,能夠引導讀者在日趨複雜難懂的世界中做出更聰明的決定,並且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中,包括理財、購物、投資等,將會徹底改變讀者對經濟學、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看法。其他著作包含《2015500103173》、《2015500141557》。

「經濟學朝向數學化或心理學化的趨勢,兩者毫不衝突;在我們眼中,雙方反而互為支持。」──加比列.塔德

塔德(Garbriel Tarde),一位遭到遺忘的古典社會學家,在他的時代恰好經歷了人類史上第一場全球化運動。從當時延續至今的主流經濟學,深信人是理性的動物,只是各人的自利恰好受「看不見的手」所控制。在塔德的著作《激情的經濟學:我們從未理性過?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中並不認為經濟行為等於冰冷的數字計算,他反而希望我們看到人類行動背後的激情。「在經濟裡頭沒有什麼是客觀的」,根據塔德人類學,萬物反而充滿集體的、相互的主觀性。因此,量化方法不該只侷限於探討經濟交易,而是該擴充到榮譽、信任、真實、信仰、美感等各種面向的社會價值。Tarde對經濟學的反省洞見十足,其論點受到許多當代學派呼應,如制度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市場人類學。

「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變得更聰明,更好奇金錢和價格的真正含義。」──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4941192975》作者

心理學實驗證實,比起「不勞而獲」,人類更討厭「損失」。而聰明的商人早就抓住人們的這種天性,所以當我們走進超市想買兩瓶啤酒,就是不自覺地會被那充滿誘惑力的廣告文宣影響:「原價146,特價99」。你真是精打細算,但你中招了!《2014960361222》本書帶領讀者重點式地認識心理物理學最重要的社會實驗,以及這些實驗如何變形成操縱選擇的詭計,一舉推翻經濟學中「人類是理性」的假設。本書不僅是一本詳盡的議價與消費指南,更教導讀者開價、議價、談判的技術,從此不再受支配我們生活大小事的心理操縱所擺布。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眾多慣性思考的陷阱,卻相信自己的判斷總是正確的?

理性雖然是古代哲學家與近代教育家所強調的,但人們在有這種明確的教育或訓練更久以前,早從原始時代起,就已經依靠情感與直觀做出判斷,以應對隨時不同的情況而生存。因此,比起理性的思考,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更熟於使用感性與直觀的思考去解決問題。近來,在過去只想用理性邏輯,掌握經濟情況的經濟學界,也開始關注行動經濟學,因為在行動經濟學中會考慮人們實際做決定的原因。人們雖然接受強調理性思考的教育,但從進化上來看,很多時候是以直觀思考來解決問題,使得思考與行動更難理解。《2011760293333》嚴選了一百零一種雖然微小,但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慣性思考陷阱。在幫助理解人類思考的特性,或是探索最近的社會變化上,本書齊聚對讀者最有助益的最新資訊。

釣愚是全球自由市場的現象,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耗時5年最新經濟新觀點!

《2015500152386》本書作者艾克羅夫與席勒,分別為2001年與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兩人耗時5年挖掘出真實世界影響所有人甚巨的各行各業釣愚實例,提醒自由市場的所有人們小心別上鉤!在完全自由的市場,人們不只有很多選擇的自由,也會出現各種釣愚之人,利用人類在資訊或心理上的弱點,操縱和欺騙他人以獲致最大利益。在本書,艾克羅夫與席勒超越目前的行為經濟學,提出「釣愚均衡」的新觀點,羅列與每個人生活最相關的各領域釣愚實例,如五花八門的廣告及行銷手法、食安問題與用藥安全等等。

不想成為他人眼中肥羊,就先瞭解騙子與被騙者的心理機制!

我們總以為自己很聰明絕不會被騙,以為科技發達資訊透明,事實上,高達三分之一的騙局透過網路進行;自認不會上當的人,往往就是受害者。只要是人就有弱點,不管處於情緒低潮、天性樂觀或狂妄自大,詐欺犯們早已識破,伺機趁虛而入,為每個受害者量身打造一場精巧騙局。《2015480075675》一書以科學方法揭露讓人眼花撩亂的詐欺手法的運轉機制,一窺騙子與受害者間的惡性食物鏈:騙子選定目標、布下羅網,受害者渾然不覺地落入陷阱。在這趟關於騙術的驚險歷程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看清騙局,避免跌入其中而錯失抽身良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