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2017.11.20
在戰爭的家園以幽默故事重拾美好
文/
那場打不完的、已成為我兒子童年風景的仗。
作者若說他寫的某本書對自己特別重要,那這話說了跟沒說差不多。每一本存在世間的書,都至少對某一個人特別重要。運氣好的話,會是讀者;但就算不是,至少還有作者本人,作者會像一個驕傲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充滿熱情。我想這是我在寫第四本書的時候發覺的,如今已經很懂。但我還是要說,這本書對我特別重要,因為這是我二十五年寫作生涯裡第一本非小說,因為寫的是我在世上最親的人,因為它帶我進入了寫作上的一處新境界,那裡既陌生,又私密,我在那裡失去了遮掩,十分脆弱。那裡太可怕了,我甚至不敢用母語(希伯來語)、不敢在居住的地方(以色列)出版這書,只敢與陌生人分享。
就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的故事一直有兩種:一種講給親近的朋友和鄰居聽,另一種只愛在飛機或火車上講給鄰座乘客聽。這些故事是第二種:關於兒子問我而我無法回答的問題;關於我爸(每當我有需要,他就會來救我,但他生病我卻救不了他);關於我爸生病時我在臉中央留的鬍子,那是為了分散別人的注意力,免得他們要問:「近來可好?」當時這問題我應付不了;關於永遠填不滿的強烈慾望,以及那場打不完的、已成為我兒子童年風景的仗。
接下來這兩百多頁,你將與我同坐火車,我將在最後一頁下車,也許此生不再相見。但我希望這七年的旅程,從我兒出生開始到我父辭世為止的這段旅程,能讓你也感動。
文/艾加.凱磊
從碉堡??探頭出來說兩句
某些人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難堪。於我,艾加.凱磊正是這種。
二○一五年春,我在洛杉磯聖塔莫尼卡一面吃早餐,一面翻著凱磊的中譯版短篇小說集《忽然一陣敲門聲》。書中每個故事只有十來頁,感覺卻像一位派對上滿有魅力的神祕紳士,在人群中憶述一段精采經歷,再向在場女士拋下幾句俏皮話,然後就禮貌地提早離場。人走,卻遺餘韻。
話雖如此,但當時對他的欣賞,還停在「噢,好吧。這傢伙有點意思」的狀態。我向公司提議買下他其中一個故事,並計畫改編成電影,於是我開始和凱磊以電郵溝通。
二○一六年,凱磊因要到亞洲宣傳而過境香港,問我是否有興趣在機場喝咖啡。於是我和太太專程從市區到機場跟他碰面。
那個下午,我們聊到他的故事創作原由、電影改編的可能性和其他人的電影,還有他教育孩子的心得。凱磊因為在以色列公開發表意見,反對政府處理加薩走廊的方式,讓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責難。為了教育兒子,他攔住了家中通往睡房的走廊,讓孩子每次要回自己房間時,都必須得到他的允許,藉此讓孩子明白占領區內巴勒斯坦人的困境。
太太在回程車上問:「怎麼今天你搭話都特別少?英文聽不懂?」
我告訴她,那是因為我英文不夠好,加上凱磊的口音不是我常聽的美式英語。但我心裡清楚,根本不是因為口音的差異。我少搭話,是因為他的才思敏捷到不禁讓人自慚形穢。跟他聊過天才發現,過去自己平日常常能夠口若懸河,指點江山,那只因還未遇到真正高手。
當然,我也嘗試同時找其他理由安慰自己,例如他有生活在戰亂地區的優勢,靈感才如此取之不盡啦;飛彈和恐攻伴隨而來的,明顯就是題材啦。我對神話不熟,但要是讓死神找繆思驗一下DNA,他倆就算不是兄妹,也肯定有血緣關係。
那個下午,我慶幸能以這些藉口來隱藏我的尷尬。感謝過去所有讓我對英語提不起興趣的中小學老師,是他們如先知般培訓出我這必殺技,讓我得以從技不如人的泥沼中抽身。
如果愛國是流氓最後的庇護所,那英文不好肯定就是我最鞏固的碉堡。這個固若金湯的陣地,可防範有天碰到像凱磊這般有才華的人。在英語改善之前,我大可以安心躲在碉堡??,偶爾出來欺負一下經過的菜鳥。
《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並非小說,但作為散文,每章仍有著強烈的故事感。此書之精采程度,甚至可以像在迪斯可販賣搖頭丸的藥頭一樣去推廣。隨便撕下前兩頁交給經過的人,然後跟他說:唏,寶貝。回家爽一下,之後再想要,你知道在哪??可以找到我的。
*本文作者為香港電影導演、編劇、作家和演員,正籌畫改編艾加.凱磊的短篇故事〈謊言之地〉(收錄於《忽然一陣敲門聲》)。
文/彭浩翔
作者若說他寫的某本書對自己特別重要,那這話說了跟沒說差不多。每一本存在世間的書,都至少對某一個人特別重要。運氣好的話,會是讀者;但就算不是,至少還有作者本人,作者會像一個驕傲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充滿熱情。我想這是我在寫第四本書的時候發覺的,如今已經很懂。但我還是要說,這本書對我特別重要,因為這是我二十五年寫作生涯裡第一本非小說,因為寫的是我在世上最親的人,因為它帶我進入了寫作上的一處新境界,那裡既陌生,又私密,我在那裡失去了遮掩,十分脆弱。那裡太可怕了,我甚至不敢用母語(希伯來語)、不敢在居住的地方(以色列)出版這書,只敢與陌生人分享。
就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的故事一直有兩種:一種講給親近的朋友和鄰居聽,另一種只愛在飛機或火車上講給鄰座乘客聽。這些故事是第二種:關於兒子問我而我無法回答的問題;關於我爸(每當我有需要,他就會來救我,但他生病我卻救不了他);關於我爸生病時我在臉中央留的鬍子,那是為了分散別人的注意力,免得他們要問:「近來可好?」當時這問題我應付不了;關於永遠填不滿的強烈慾望,以及那場打不完的、已成為我兒子童年風景的仗。
接下來這兩百多頁,你將與我同坐火車,我將在最後一頁下車,也許此生不再相見。但我希望這七年的旅程,從我兒出生開始到我父辭世為止的這段旅程,能讓你也感動。
文/艾加.凱磊
從碉堡??探頭出來說兩句
某些人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難堪。於我,艾加.凱磊正是這種。
二○一五年春,我在洛杉磯聖塔莫尼卡一面吃早餐,一面翻著凱磊的中譯版短篇小說集《忽然一陣敲門聲》。書中每個故事只有十來頁,感覺卻像一位派對上滿有魅力的神祕紳士,在人群中憶述一段精采經歷,再向在場女士拋下幾句俏皮話,然後就禮貌地提早離場。人走,卻遺餘韻。
話雖如此,但當時對他的欣賞,還停在「噢,好吧。這傢伙有點意思」的狀態。我向公司提議買下他其中一個故事,並計畫改編成電影,於是我開始和凱磊以電郵溝通。
二○一六年,凱磊因要到亞洲宣傳而過境香港,問我是否有興趣在機場喝咖啡。於是我和太太專程從市區到機場跟他碰面。
那個下午,我們聊到他的故事創作原由、電影改編的可能性和其他人的電影,還有他教育孩子的心得。凱磊因為在以色列公開發表意見,反對政府處理加薩走廊的方式,讓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責難。為了教育兒子,他攔住了家中通往睡房的走廊,讓孩子每次要回自己房間時,都必須得到他的允許,藉此讓孩子明白占領區內巴勒斯坦人的困境。
太太在回程車上問:「怎麼今天你搭話都特別少?英文聽不懂?」
我告訴她,那是因為我英文不夠好,加上凱磊的口音不是我常聽的美式英語。但我心裡清楚,根本不是因為口音的差異。我少搭話,是因為他的才思敏捷到不禁讓人自慚形穢。跟他聊過天才發現,過去自己平日常常能夠口若懸河,指點江山,那只因還未遇到真正高手。
當然,我也嘗試同時找其他理由安慰自己,例如他有生活在戰亂地區的優勢,靈感才如此取之不盡啦;飛彈和恐攻伴隨而來的,明顯就是題材啦。我對神話不熟,但要是讓死神找繆思驗一下DNA,他倆就算不是兄妹,也肯定有血緣關係。
那個下午,我慶幸能以這些藉口來隱藏我的尷尬。感謝過去所有讓我對英語提不起興趣的中小學老師,是他們如先知般培訓出我這必殺技,讓我得以從技不如人的泥沼中抽身。
如果愛國是流氓最後的庇護所,那英文不好肯定就是我最鞏固的碉堡。這個固若金湯的陣地,可防範有天碰到像凱磊這般有才華的人。在英語改善之前,我大可以安心躲在碉堡??,偶爾出來欺負一下經過的菜鳥。
《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並非小說,但作為散文,每章仍有著強烈的故事感。此書之精采程度,甚至可以像在迪斯可販賣搖頭丸的藥頭一樣去推廣。隨便撕下前兩頁交給經過的人,然後跟他說:唏,寶貝。回家爽一下,之後再想要,你知道在哪??可以找到我的。
*本文作者為香港電影導演、編劇、作家和演員,正籌畫改編艾加.凱磊的短篇故事〈謊言之地〉(收錄於《忽然一陣敲門聲》)。
文/彭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