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8.03.26

以寫作打破權力與創作枷鎖的前東德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夫

文/啟明出版編輯部
克里斯塔.沃爾夫,這個已在西方飄揚逾半世紀的名字,終於在今年,以她的成名之作《分裂的天空》首度讓台灣讀者看見。

一九二九年生於今屬波蘭的蘭茨貝格,二戰納粹德國戰敗後,隨家人遷居東德。大學畢業後,擔任新德意志文學雜誌的文學編輯之餘,為響應旨在呼籲勞動階級寫作、打破知識份子及勞工階級隔閡的「比特菲爾德路線」(Bitterfelder Weg),她到一家工廠體驗勞動生活。這段期間的觀察便是第一本長篇小說《分裂的天空》的創作背景。

《分裂的天空》之所以能一出版便獲得東德文學界矚目的原因,在於其以時空跳躍、人物切換等寫作手法描繪小說人物的心理以及人物之間的衝突,除了誠實道出計劃經濟下工廠作業問題外,亦突顯東德基層社會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對白藏入大量隱喻,逃過政治對文學作品的用語審查:書中提到在一場晚宴中,有位酩酊大醉的博士提議以「燒焦的大地」為祝酒賀詞,酒酣耳熱的氛圍頓時降到冰點,原來是「燒焦的大地」這個口號源自二戰末期第三帝國為逃避敗戰採行的「焦土政策」,破壞一切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公共建設,如自來水廠、發電廠、城市交通等,以阻饒蘇聯的接收。

《分裂的天空》於一九六三年出版後,旋即憑其政治正確的淒美愛情故事獲得東德文學界重要獎項。但隨著寫作經驗與社會歷練積累,沃爾夫逐漸認為,屬於社會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比特菲爾德路線無法突顯作家個性及不同生活背景。這些猶疑,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關於克里斯塔.T的思索》(Nachdenken uber Christa T.)中表露無遺:一個獨立思考、不畏權威的女主角,最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此小說與《分裂的天空》中主角天真地認為社會主義至上的看法大相逕離,而遭致東德當局嚴厲批評。此後,沃爾夫逐漸擺脫政治枷鎖,在作品中加入女性主義,往探究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也愈漸背離東德當局,後作成功跨越東、西德界線,文壇名聲愈高。

雖然沃爾夫的文采受到各界讚賞,但兩德統一後,許多東德時期的機密檔案隨之外流。西德媒體揭露她曾於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為東德國家安全部(史塔西)擔任非正式線人。此事嚴重影響她的名聲。起初,沃爾夫否認有此行為,但外界將此事與其一九九?年出版,記述東德政府監視人民的《所剩為何》(Was bleibt)聯想,指責她偽善。

隨著德國逐漸走出二戰歷史的陰影,沃爾夫與諾貝爾得主鈞特.葛拉斯同被視為德國最重要的戰後作家,她在二○○二年的萊比錫書展上獲德國圖書終身成就獎,並在二○一○年以最後一部小說《天使之城或弗洛伊德博士的大衣》(Stadt der Engel Oder the Overcoat of Doctor Freud)獲湯馬斯.曼文學獎,這本耗時十年的創作,係一九九二年於洛杉磯擔任客座教授時的所見所聞。文學評論家稱它為針對史塔西線人風波勇敢的辯護和告別作。

沃爾夫逝世於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在這動蕩的世紀裡,她以寫作體現獨裁統治中,權力與創造力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既嚴謹又人性,探索身為一個人的意義。她所依賴的是一個不合時宜,但有力的信念:文學是重要的,而她證明寫作是認識自己、深入人心的最佳途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