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8.04.09
沒有學校可以嗎?
文/MaoPoPo
但身為一個沒有小孩的讀者(編輯),我想分享一下看這本書的感想和收獲。
先前常和同事聊到,玫怡和妙如的《交換日記》系列可說是超級難得的第一手台灣女性成長紀錄。將近二十年累積的二十本交換日記,兩人大方坦誠地和讀者分享她們的生命歷程,那些重大的生命轉折、艱難但勇敢的決定,面對周遭人事的幽默和智慧,在瑣碎日常中找出靈光乍現的趣味,在在鼓舞著也努力過著平凡每一天的我們。記憶所及,中文出版界沒有其他可相比擬的例子。
也因此,當玫怡成為媽媽,她也是一個不太一樣的媽媽。她不會因為成為妻子和母親,而失去了身為女人的自己。她在談小福的時候,依舊充滿自覺,而且有著熟齡才能達到的豁達與智慧。舉例來說,我們都有過工作死線逼人但忍不住還是飄來晃去東摸西摸的時候,罪惡感如大石壓頂,但就是要浪費掉一(大)段時間後才能真正進入狀態。玫怡在〈真正自學的第一天,開始!〉談到自己因為得等小孩上床後才能專注創作和發想,因此長期睡眠不足,她寫道:
「我曾經指責自己:『你??不要東摸西摸了!』『你不能把零碎時間拿來用嗎?你不能有效率點嗎?』」所有可以罵自己的角度我都罵過了,A型反省性格最厲害的就是別人還沒罵我之前,我自己早就罵自己三輪了!」(←這些話好熟啊!是不是!)
然後玫怡說:「『我不能!』我就是不能。」後面接著說:「跟孩子的遲到相比,先顧媽媽的性命!」
看到這裡真是瞬間豁然開朗。經常無意義地把工作帶回家,但回家後根本不想打開,隔天又帶回公司;出去玩還背著電腦,把自己搞得壓力和罪惡感超大的到底為什麼?但看了玫怡的文字發現原來還有一條路,就是——「放過自己」,承認「我不能」、「我就是沒辦法」!而且世界不會因此而毀滅,事情最後還是會做完的。
書中穿插許多獨立隨筆式的〈小事記抽屜〉,也常常給我很大觸發,例如其中一篇玫怡談到她常會思考心中〈理想的公寓〉,還把平面圖畫了出來,她在談這個夢想居住空間的規畫時說:
「我喜歡小,剛好就好,不要多。人生中的許多經驗告訴我:長遠來看,有點不足反而是最剛好的。吃飯是這樣,物品是這樣,感情是這樣。不超過才不會負擔許多另外衍生的麻煩。」
登楞!這真是智慧之語啊!(頂禮膜拜)這真的是需要許多人生經驗才能豁然開朗有此體悟,而且體認後能真正做到又是另外一件事。
再回到玫怡和小福的相處,兩人生活中的衝突和趣味當然不在話下。或許有些讀者覺得「我又不是爸媽,教養不關我的事。」但我們都當過小學生,在看小福的疑惑和反應時,常常也有所衝擊,例如玫怡曾因為小福功課的事情和爸爸阿福起了爭執:
爸爸:「為什麼同樣的數學題型要出十題?一題懂了,就是全部懂,這都是同樣的概念。??熟練?熟練要做什麼?幫什麼?考試嗎?小學成績考好要幹嘛?小時候考試不重要,身體健康最重要!」
阿福給了玫怡當頭棒喝,也讓天天為了盯功課跟兒子吵架的玫怡瞬間解脫。我想不只是許多媽媽在看到這段時感同身受,小時候曾經在週日晚上和寒暑假最後一天抱佛腳的我們都會含淚點頭。(對啊!到底寫那麼多重複的東西是為了什麼!!!還我寶貴的兒時青春來!!!)
還有「下課為什麼只能十分鐘?一小時不行嗎?」「既然都要放暑假,為什麼還要上暑期輔導?」「銜接?到底是要銜接什麼?」
玫怡在書中各處段落傳達出許多「跳開框架的思考」的珍貴觀念,這是最彌足珍貴的。
書的最後,在〈返回學校〉這篇,玫怡提到:
「母親角色拉高來看,每個階段都必須面對人生的自問:『我該放下工作來帶孩子嗎?』『我的才華只能用來騙囝仔嗎?』『小孩教得不優秀,是我蠢嗎?』『有沒有一種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一併擊破母親的困境?』『這些到底是困境嗎?還是根本只有一個原因?睡眠不足?』」
玫怡說她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但並非一定要獲得答案,就像她經常在心中規畫「理想的公寓」。透過內心反覆思考辯證,彷彿自己拿著功課研讀人生。這也是一種自學。玫怡說:
「社會上並沒有任何一所媽媽學校讓我們學習。每個媽媽都是自學而來,自己找書、自己上網搜尋、自己詢問經驗者建議?自學,就是這個樣子。」
其實離開學校後,我們不都是這樣?努力自學,認真過活。最重要的是,不要為了家人而忘了自己,也不要為了公司忘了自己。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我?」玫怡很高興她能開始盡情地思考這件事,那你呢?
圖片檔案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T-dQjcFhrk4bENw26HjB6iOynznrJ16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