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8.06.25
《天人五衰》(下)
文/亨利.史考特.斯托克

在獲得住持許可之後,本多進到北面的客廳裡。不久,老尼住持拉著弟子的手出現了。「這位身穿白衣紫袈裟、腦袋青光閃閃的老尼,便是應當八十三歲的聰子。」本多激動得幾乎不敢正面仰視她;只有淚水湧了出來。住持坐下後,本多一眼即看出是聰子,端莊秀麗的鼻子、漂亮的大眼睛都和以前一樣,「一般人從青春年少到風燭殘年遍嘗的俗世辛酸她都一一得以倖免」;「在聰子身上,老並非趨向衰竭,而是直指淨化……美麗的眼眸更加澄澈,彷彿體內有歷久彌光的瑰寶,使得年老結晶為渾然天就的玉石。」
聰子說,已經讀過了本多寫來的信。她說:「見您如此熱心,我想可能是佛緣,就決定見您一面。」
本多便直截了當地提到:六十年前,前任住持沒有允許他見聰子,所以當時頗有怨恨,因為「松枝清顯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聰子卻反問:「這位松枝清顯,是什麼人?」
本多目瞪口呆。他想,耳朵誠然有點失聰,但她還不至於聽錯了他的話。
不料,本多再問了一次,聰子的回答依然如故:「這位松枝清顯,是什麼人呢?」
本多頓時心中產生很多顧慮,不得不在注意不致失禮的同時,把自己和清顯的關係、清顯和聰子的戀愛、以及悲劇性的結局講述了一遍。說完之後,對方卻以不帶任何感慨的平淡語調說道:「倒是蠻有意思,只是我不認識那位松枝。至於他的那位對象,您恐怕記錯人了吧?」
「可您原名不是叫綾倉聰子嗎?」本多著急地咳嗽起來,一邊急切地追問。
「是的,那是我的俗名。」
「既然如此,不會不認識松枝清顯吧?」本多有點怒不可遏。他心想,所謂不認識,只能是裝糊塗,不可能是什麼忘卻。本多想到,也許聰子出於某種緣由而一口咬定說不認識清顯,但問題是,德高望重的老尼住持居然說出這樣的彌天大謊,他甚而幾乎要懷疑其信仰的虔誠。「因為到這一境地都尚未擺脫塵世的偽善」。
面對本多超乎常規的追究,聰子絲毫沒有驚慌,紫色袈裟也彷彿在溽暑中透出絲絲涼意,聲音、眼神都全然不為其所動,談吐依然流暢動聽,她說:「不,本多先生,在俗時受到的恩惠我一件也沒有忘記。只是,的確沒有聽說過這位松枝清顯。恐怕根本就沒有這個人吧?您倒像是覺得有,而實際上則莫須有——事情會不會是這樣的呢?聽了您的這些話,我總有這麼一種感覺。」
本多無法接受:「可你我是怎麼相識的?再說,綾倉家和松枝家的家譜也應該還有吧?戶籍總還查得到吧?」
聰子回答:「俗世上的來龍去脈,固然能以此理清。不過,本多先生,您真的在這世上見到過清顯這個人嗎?而且,我和您過去的的確確在這世上見過面嗎?您現在可以斷言嗎?」
「的確記得六十年前來過這裡。」本多答。
「記憶這玩意兒嘛,原本就和變形眼鏡差不多,既可以看取遠處不可能看到的東西,又可以把它拉得近在眼前。」
「可是,假如清顯壓根兒就不存在,」本身如墜雲霧,就連今天這裡面見聰子也半像是做夢,他像是要喚醒自己——如同哈在漆盆邊上的氣暈一般急速消失的自己那樣情不自禁地叫道:「那麼,勳不存在,月光公主也不存在……說不定,就連這個我……」 她的眼睛第一次略微用力地盯住本多,說:「那也是因心而異罷了。」
雙方靜默地對坐了片刻,聰子喚來子弟,想帶本多觀賞寺院的花園。
這是一座別無奇巧的庭院,顯得優雅、明快而開闊,唯有數念珠般的顫聲在 這裡迴響。此後再不聞任何聲音,一派寂寥。園裡一無所有。本多想,自己是來到既無記憶又別無他物的地方。
「庭院沐浴著夏日無盡的陽光,悄無聲息……」這便是本多的結局,也是《豐饒之海》的最後段落。
這很可能就是三島所說的「大災禍」。轉世輪迴之說被質疑,同樣陷入迷惑的還有本多的一生。「誰知道呢,可能根本沒有我。」四卷長篇小說都基於轉世輪迴之說而構成,清顯之死帶來了勳、月光公主和透的生命。但是,在這總共一千四百頁的巨作的末尾,三島似乎徹底推翻了這種講法,從本質上否認了三個美少年是清顯的三代輪迴;就這樣,貫穿《豐饒之海》四卷小說的終極主題遭到了經典而諷刺的質疑。這就是我對於結尾、以及三島所言「大災禍」的含義的詮釋。
事實上,這是一個恰如其分的結尾。三島自己也不曾信仰轉世輪迴之說,他為《豐饒之海》選定的主題本來就缺乏一種信念;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他會有所存疑、乃至在巨作的終結時放棄這一想法。透過前幾卷小說中對輪迴學說的強調,他將寫作推至高潮,並質疑整個故事的結構。他將主角留在漫長人生的終點,懷疑這一生是否有意義?當然,縱觀這部小說,沒什麼是能簡單定論的。看起來,本多已然到達佛家所說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滅絕——在一個冰冷的、毫不舒適的、且不存在記憶的地方,一個酷似月球表面的死寂之地。「豐饒之海」也就成了一個諷刺的名字,而這樣的結尾顯然是圓滿了這種反諷。毫無疑問的就只有對此的詮釋將被後人長久地爭論下去。三島由紀夫將自己文學的終結——以及他整個人生的最後一次宣言—─納入了這樣一種態勢,這多像是他的風格啊。透過小說的最後幾頁,你幾乎都能聽到他那獨特的笑聲:哈─哈─哈!
56 本段落引文均摘自《天人五衰》林少華譯,收錄於《豐饒之海》(上下),北京燕山出版社,二OO一年十二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