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說過,洗手是最重要的行為。但我們仍須深入瞭解如何才能最有效率地擺脫惱人的病菌。首先,洗手動作不能馬虎進行,指縫和指甲四周都要洗乾淨,還要大量用水沖淨。但小心喔,假如洗完手卻沒有擦乾或徹底風乾,洗手的功效可會變得很差喔!事實上,殘留在皮膚表面或指縫間的濕潤度非常有利於微生物繁殖。測試顯示:潮濕雙手傳播病菌的數量遠高於乾燥雙手傳播數量五百倍。
事實上,我們若認為擦乾手只是擦去洗手的水,這樣的想法也是錯誤的。擦手,同時也等於擦去殘留在手上的洗手乳、殘留的污垢以及老舊的皮膚角質。這個動作最大的好處在於減少皮膚上的病菌量,正是我們堅持這個經常被忽視的擦手步驟的理由。根據「歐盟雙手衛生推動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Hand Hygiene)在德國、法國、荷蘭與瑞士所進行的調查顯示:七千七百位公共衛生設施使用者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受測者並沒有將手擦乾,這些人心想,反正在臉盆上方把水甩掉就好了,何需大費周章弄乾雙手呢?其辯駁的理由大多是:沒有時間擦手,也不清楚擦手究竟有何好處。事實上,洗手後擦手與否,與現場所設置的擦手設備或烘手設備的舒適感(尤其是柔軟度、擦淨率與吸水率)息息相關。為了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各項研究正推動進行中。
該使用哪種擦手設備或烘乾設備?
擦手設備的衛生狀況無論如何都必須是無懈可擊,否則將會使洗手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讓手上的帶菌狀況比洗手前更糟。具體而言,上班場所的擦手設備必須避免以下幾項:
*避免使用如廚房抹布或浴用毛巾材質的織品當擦手巾,因為這類型的材質會處於濕潤與骯髒狀態,會讓雙手在擦拭時再次沾染到病菌。
*避免使用熱風烘乾設備:因為這類型設備提供病菌理想的濕熱生長環境,當濕答答的雙手放在熱風烘乾設備下吹乾,濕與熱就會一拍而合。
1998年10月《醫院科技設備》(Techniques hospitaliere)這份期刊中,刊登著杜賽爾(Ducel)醫師進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洗手後使用熱風烘乾機的人,其手上的病菌數量高於洗手前的帶菌量,事實上,使用這類型器材者會沾染上前幾位使用者手上的病菌或是空氣中的細菌,因為氣流將細菌帶入烘手機內部,而內部的濕熱環境會讓這些細菌數倍滋長。
該實驗為了更明確描繪這個現象,特別針對手上皮膚(受測單位面積為二十四平方公分)的帶菌量進行計算,實驗對象有兩組,一組人員在洗手後使用擦手機中的纖維材質擦手巾來擦手,這些人在洗手前平均手上的帶菌量為一三七個,洗手後為一一七個,在烘手並用擦手巾擦拭之後僅剩四十七個。而另一組純粹使用熱風烘手機者,其洗手前的帶菌數為一二七個,洗手後為一一○個,而烘完手之後竟高達二○六個!還有一些具說服力的數字顯示,熱氣往往還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脫水呢。
因此,我建議使用捲式纖維材質擦手巾或是單次使用的擦手巾機。該類型的擦手巾機可讓每個使用者都用到乾淨的部分,因為已使用過的區塊將自動捲回機器內部。根據杜賽爾醫生的研究,這個方法將會使洗手後與烘手後的皮膚帶菌數減半。其成效一點也不神秘啊。
紙巾一樣也很衛生,但是得預備一個垃圾桶來收集這些使用過的紙巾。不過,得小心紙巾的費用,因為紙巾的耗費很容易大大超過纖維材質擦手巾的預算。
最後,我們得時時強調洗手的重要性,還有將手擦乾的重要性!我們得意識到這些日常生活中小動作的好處:這些小動作可讓我們的預防細菌傳染成果大大向前邁進。
過猶不及的清潔觀念
既然談到「新」衛生保健觀念,也就意味著某些舊有的措施以及沒有根據的既定觀念有檢討的必要,因為人們會憑藉這些似是而非的舊觀念衍生或「發明」出許多宣稱有功效的產品。
我們先來談談「酒精消毒雙手」的效力。須知酒精一遇上有機物質就會喪失部分效力,因此,光在髒手上塗上酒精消毒是沒用的,酒精只能在乾淨的手上發揮消毒力。相對地,我們得先用清水和肥皂洗手,然後再用具有殺菌效力的手部清潔用品加以消毒,這種以酒精溶液狀態呈現的產品僅能被視為清潔雙手的輔助品,但絕對無法替代洗手這道程序。唯有在某些特定場合,例如牙醫診所,這種消毒溶液癌才相當有用。
一般而言,我們只能消毒乾淨的物品,只能針對乾淨的物品進行殺菌。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屋內清潔。居家打掃時,最常見的錯誤是:人們使用強力消毒劑時,往往會忽略了清潔的重要性。然而,有機物質與灰塵往往是細菌生長的靠山,因此一塊凝結著食物的污漬,若不先將污漬清除,光在上頭使用消毒劑,就算消毒劑威力十足也是無濟於事。簡言之,我們得先確實將屋內反覆刷洗乾淨,才是最簡單卻也最具效力的行為。
至於目前相當流行的抗塵蹣洗衣劑,也無法將衣物表面的髒污充分洗淨,更無法消毒表面污垢。這類型產品僅能當清洗衣物時的輔助品,但無法取代洗衣過程。
許多人常常白費苦心的舉動是:為了增加洗淨效果,自行增加清潔劑的用量。我們得明白,產品外包裝上所標示的用量已是為達最佳洗淨效力加以計算出的理想用量。提高產品用量只會讓地板上殘留清潔劑,在衛生方面發揮不了多大作用。更慘的是,過量使用清潔劑會提高毒性,有刺激呼吸道、引起過敏等症狀的風險。
同時使用多種清潔消毒產品也很危險。清潔消毒廁所時,許多人都自以為是地認為,漂白水再加上氨水成分的清潔劑能讓清潔效力加倍。殊不知,這樣的舉動會引起產品的化學反應,因而產生會毒害呼吸器官的氨氣。
同樣地,將純氨與其他產品一起裝瓶,也會造成刺激肺部的氯胺。還有,若將漂白水加入酸性物質(如去除水垢的產品)當中,將會產生引起咳嗽與呼吸器官不適的二氯物質。
最後我們來看看一個在浴廁常誤用的另類清潔方式:我們在某些餐廳會看到一種自動馬桶刷,每次使用馬桶之後,只要輕壓一個按鍵,馬桶刷就會自轉一圈進行清洗。由於這樣簡單刷了一圈的運作,讓人們誤以為一切都會變得很乾淨。但事實上,整個馬桶刷上卻因為自動清洗的運作累積了許多細菌。相反地,傳統塑膠握把、拋棄式刷頭的馬桶刷才是模範的清潔用具。
*文中圖片,由商周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不生病,從洗手開始》(商周出版)一書,作者佛德希克.沙德曼醫生經常代表各大行業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狂牛病危機,在歐州各媒體發表演講。他認為過度渲染疫情與漠視災害都是無濟於事的,想要對抗新興疾病,就得學習新的衛生觀念,並且改變習慣,學習使用現有的良策來加以對抗。所以他在本書中,旨在告訴讀者哪些是真正有用的衛生措施,而哪些措施用處不大,書中從過敏症開始談到禽流感及SARS等疫情,細數生活中不斷對我們虎視眈眈的病原危險,也詳細提供讀者自我防備的簡單方法。在N1H1新流感愈趨加溫的此刻,閱讀此書將有助於個人多一層保衛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