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8.10.01
鄰家的阿嬤女巫與光速小孩
文/張雅涵(網路與書出版編輯)

誰是潘如玲老師?她是一位教學經驗近 30 年的老師,得過「Power 教師」獎和文學獎,出過班級經營書,還以此為主題講了兩百多場演講。她笑稱自己是阿嬤,為人會變老感謝老天。「人會變老真是太好了!」如玲老師說。
「光速小孩」配「阿嬤」,聽起來好像超不搭。這本書和這位作者到底在幹嘛?
光速小孩每天接收大量訊息,某些方面其實比大人更「見多識廣」。這意味著過去的模組、公式、知識、激勵、責備,有不少會漸漸失效,那些齊一、虛假的,終究要被光速小孩看破──他們「看多了」。如玲老師覺得,唯有「真實」,大人與小孩都回歸到自我,認出自己是誰,也認出對方是誰,以屬於個人的獨特方式真誠溝通,才是建立關係的橋梁。
所以,《認出光速小孩》想談的就是在光速時代教育現場溝通的方法,講一種小孩與大人都能自在心安的溝通方式,不用急不用趕(阿嬤步調),但求精準。藉由這本書,我們看見老師阿嬤怎麼認出自己的本質,再以獨特的阿嬤女巫方式去認出光速小孩。
等等,「女巫」又是怎麼一回事?是在寫奇幻小說嗎?噢,當然不是,你看看這本書在書店的分類,可沒被分到小說類啊。
有人用易經理解世界,有人用星座解讀世界,有人用生命靈數解析世界。而馬雅曆法星子印記,是如玲老師認出孩子的法寶。第一次見面時,聽如玲老師聊起馬雅曆,因為對其完全不熟悉,所以有點緊張。不過老師很熱情地幫我找出圖騰,一邊說著「好好玩」,一邊仔細講解起一個個印記,說得生動,我也開始越聽越認真,好像回到以前上學的時光。
原來這套印記是由古馬雅曆法衍生,以 20 個「太陽圖騰」和 13 個「銀河音階」的調性搭配成 kin 印記,對應曆法週期的260天。每個人的出生日都有一組印記,包含命運、支持、挑戰、隱藏、引導五個 kin;那組印記是我們在宇宙裡的位置,是由五個 kin 組成的能量系統。
嗯,難怪師丈會要老師「最好能從窗戶騎掃把回家」。真的是很有女巫的架勢啊。
「好玩吧?是不是好好玩?」後來好常聽到如玲老師說這話,她總是能找到生活中的大小趣味與驚喜,而且玩得很認真,萬事皆可玩,用玩心去面對世界,用力玩。
這位熱血阿嬤女巫老師(好長的稱號),接著便聊起教學現場看見的難題和她的擔心,談她怎麼藉馬雅的角度去看第一線教師工作、尋找教室裡的能量流動。她說著與師生相處的故事,有的是學馬雅前的,有的是學馬雅後的。她談起一個和我相同命運圖騰的孩子,談到那位同學遇到的挫折,還有她怎麼陪著孩子面對;忽然間我好像看到那個十幾歲、有點孤單的自己──有些情節實在太令人熟悉了──我忍不住一下紅了眼眶。
「是真的,真的也看過孩子這樣。也真的看過老師遇到那種狀況。」真的,是真的,相似的事很常在身邊發生。後來我們討論時也很常這樣說(各種口頭禪)。這樣的真,還有被觸動的感受,讓我看見老師多年教學累積下的巨大資料庫,有好多故事可以說,有好多經驗可以分享。
在餐廳裡聊啊聊,我們慢慢在筆記本上描出一本書的架構;然後在接下來的好幾個月裡,老師圍繞著「真實」,寫下那些「忙茫盲」,以及大大小小的挫敗、憂傷、孤獨、不知所措,還有喜悅、豐盈的成就感。故事好像水一般湧上來,成書的過程像在其中淘洗撿拾著寶物,要以最精準的文字傳達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最後呈現出的就是《認出光速小孩》。
這本書整理為三部分:往外看,看教育大環境裡的各種波濤,看用齊一標準宣導的「成功」,讓老師與學生遇上怎樣的困難;往內看,回顧如玲老師這一路熱血又跌跌撞撞的好玩旅程,寫她如何透過狂野寫作、透過馬雅曆向?心探尋,找到(或者「玩出」?)安定的力量,再逐步將這股力量分享出去;第三部分則是以馬雅星子印記為主題,記錄下二十篇關於認出、關於陪伴的故事,談這些年如玲老師怎麼以馬雅認出遇到的學生、老師身上蘊藏的能量,又怎麼順這些能量伴他們前往各自的方向。書裡也附上一些資料,向讀者稍稍介紹這套從古馬雅曆法衍生的印記。
老師說她去(不是網路的)「雲端」把想說的整個「下載」下來,寫下稿子後又校準細修,一一讓印記主人看過。她告訴我有身在異國孩子,讀著讀著忍不住在地鐵上落淚,還有其他孩子也哭了,為了此事她又回頭修改,說不要讓大家讀了太難過。讀了落淚?我倒是覺得不意外啊,因為某個深夜,忙碌整日後開始讀白天收到的前言(就是寫到海賊王魯夫與喬巴的那篇),我讀著讀著也是忍不住一陣澎湃,眼眶微濕,激動地傳 Line 跟老師說覺得很好。
我在一篇篇文章中認出了熟悉的身影:說不出夢想為何物的、懷疑萬事最後皆空的、付出很多卻被嫌棄的、心思單純卻被嘲笑的、沉浸在自責之中的、全心努力又怕被視為汲汲營營的……這樣隨著認出而來的淚水,輕輕的,並不是憑弔自憐的憂傷,是一種因為坦誠而與世界和自己和解的喜悅。「啊,是的,我見過,我認得。」大概是這樣輕輕柔柔的感覺。
這就是《認出光速小孩》文字的魅力,如玲的獨特魅力。
她就是有一種師者的氣場,那裡面有種光,溫暖、明亮,卻不嚴肅,蹦蹦跳跳的,讓人很舒爽心安,鄰家老師的感覺。
遇上如玲老師,我總是老師老師地叫,催著稿子也聊著瑣事。雖然稱「老師」,但不太像是敬稱,叫得親暱,好像大家身邊那種「不是親姊姊的姊姊」這樣的叫法。轉過頭,和同事討論起來時,又會直稱「如玲」──有點像高中生故意要直呼老師大名,擺出老氣橫秋的架式。編書過程中,我常想起求學時遇見的可愛老師們,這樣變來換去的稱呼,就叫得更順口了。(結果同事還真以為如玲老師真的是我高中老師。編完一本書,多了一位不是「親老師的老師」,哈哈。)
教師節前夕,心疼眾師生的鄰家阿嬤老師,以此書作為一份給師者的禮物,也與所有人分享這份認出,希望讀者也能感受到這種認出,然後找到自己內心的力量——光速小孩以光速的步調,阿嬤以阿嬤的步調,然後在某個瞬間對頻。
「願此書伴小孩大人找回生命中獨一無二的點點光芒。
滿天星斗,從來無分明暗,亮起就是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