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9.01.11
令日本人所懷念的街景不在日本,而是在臺灣。
文/時報出版藝術線主編 王建偉
約莫兩年前(咻一下),無意中看到端傳媒訪一位日本建築師,不是什麼建築大師,名字說出來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特別的是,他喜歡臺灣(很多日本人愛臺灣),八年來他造訪臺灣數十次,每回都只去看那些頹圯敗壞的臺灣日式老屋,畫出所謂(圖文並茂堪稱可愛)的日式老屋筆記和旅遊地圖,但掩蓋不住的是,筆記中專業的建築平面圖,以及他在各種老屋所觀察到(有些甚至已然不存在於當代日本)的建築工法。
他說「令日本人所懷念的街景不在日本,而是在臺灣。」
我們嚇壞了,就連普遍臺灣人都不在意,要鏟除消滅的老房子,一個外來者卻是如此當成寶貝一筆一畫地細細記載。
我們開始找這位叫作渡?義孝的日本建築師,想要將他手中這些美麗的記載出版成書。透過各種管道,始終沒有下文,接著又過了一年,直到我們快要忘了有這回事。
一位合作過的日文譯者高彩雯小姐突然來信,問有沒有興趣做渡?先生的書。原來她與建築師在過往臺日交流活動相識,合作了一段時間,透過高小姐我們知道,渡?先生早和臺灣老屋界有了串連,時常聯合尋訪散落臺灣各地的不知名老屋,約略有上千處。
後來高小姐成為這本書的翻譯兼特約編輯,她是靈魂人物,摸透書中各種細節,擔任出版社與作者的溝通橋樑,也串聯起她熟悉的老屋和文資圈,全世界沒有第二個人比她更了解這本書了。
好,問題來了,日本作者願意與臺灣出版社共同企劃,先出中文版,但這些圖文交雜密密麻麻的筆記,是要中文化還是當成圖片流覽。
如果要中文化,該怎麼用相近的手寫字套入原有的版面,是該找人手寫還是用電腦字。隨後而來的技術問題,讓人非常頭疼。幸好我們找到一位善於處理各種複雜圖文漫畫書的美術黃雅藍小姐,她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將一百多頁的筆記細細修圖去背,再挑選符合渡?先生個性的手寫字(畢竟是字體還是無法完全相似),各種繁鎖的美工細節,基本上不是一般設計願意深陷的家庭手工活,她完成了。
進度每到了一個階段,當我們回報遠在日本的渡?先生,不知為何時間通常接近午夜,也就是說在日本是凌晨一點。但渡?先生總是帶著猶如少男般的雀躍口氣回應我們,例如在看到版型或書封時,他會說「開心到心快要炸裂了」「滿意到老淚縱橫」諸如此類的誇張字眼,聽多了我們也習以為常(想想日本人浮誇起來也是很嚇人)。 總之今年最嘔心瀝血(心還真不是普通的累)的一本書就這樣出了,背後一些垃圾事現在也只有想到這些,書真的很好看,快點去買。
特別的是,他喜歡臺灣(很多日本人愛臺灣),八年來他造訪臺灣數十次,每回都只去看那些頹圯敗壞的臺灣日式老屋,畫出所謂(圖文並茂堪稱可愛)的日式老屋筆記和旅遊地圖,但掩蓋不住的是,筆記中專業的建築平面圖,以及他在各種老屋所觀察到(有些甚至已然不存在於當代日本)的建築工法。
他說「令日本人所懷念的街景不在日本,而是在臺灣。」
我們嚇壞了,就連普遍臺灣人都不在意,要鏟除消滅的老房子,一個外來者卻是如此當成寶貝一筆一畫地細細記載。
我們開始找這位叫作渡?義孝的日本建築師,想要將他手中這些美麗的記載出版成書。透過各種管道,始終沒有下文,接著又過了一年,直到我們快要忘了有這回事。
一位合作過的日文譯者高彩雯小姐突然來信,問有沒有興趣做渡?先生的書。原來她與建築師在過往臺日交流活動相識,合作了一段時間,透過高小姐我們知道,渡?先生早和臺灣老屋界有了串連,時常聯合尋訪散落臺灣各地的不知名老屋,約略有上千處。
後來高小姐成為這本書的翻譯兼特約編輯,她是靈魂人物,摸透書中各種細節,擔任出版社與作者的溝通橋樑,也串聯起她熟悉的老屋和文資圈,全世界沒有第二個人比她更了解這本書了。
好,問題來了,日本作者願意與臺灣出版社共同企劃,先出中文版,但這些圖文交雜密密麻麻的筆記,是要中文化還是當成圖片流覽。
如果要中文化,該怎麼用相近的手寫字套入原有的版面,是該找人手寫還是用電腦字。隨後而來的技術問題,讓人非常頭疼。幸好我們找到一位善於處理各種複雜圖文漫畫書的美術黃雅藍小姐,她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將一百多頁的筆記細細修圖去背,再挑選符合渡?先生個性的手寫字(畢竟是字體還是無法完全相似),各種繁鎖的美工細節,基本上不是一般設計願意深陷的家庭手工活,她完成了。
進度每到了一個階段,當我們回報遠在日本的渡?先生,不知為何時間通常接近午夜,也就是說在日本是凌晨一點。但渡?先生總是帶著猶如少男般的雀躍口氣回應我們,例如在看到版型或書封時,他會說「開心到心快要炸裂了」「滿意到老淚縱橫」諸如此類的誇張字眼,聽多了我們也習以為常(想想日本人浮誇起來也是很嚇人)。 總之今年最嘔心瀝血(心還真不是普通的累)的一本書就這樣出了,背後一些垃圾事現在也只有想到這些,書真的很好看,快點去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