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9.03.29
關於《雲沒有回答》
文/大塊文化編輯部
這一年,是枝裕和製播了紀錄片《但是??在捨棄福祉的時代》,一開始是以「描繪生活保護的現狀與問題」為目的,預計以沒能受到生活保護而燒炭自殺的前酒店小姐為取材對象,揭發福祉政策的種種不合理。
「被捨棄的『社會弱者』,與名為公家機關的『惡者』。我想以這二元論的方式來製作節目。」是枝裕和一開始是這樣想的。然而,就在這時候,他「遇見」了山內豐德,這位一個月前剛自己結束了生命的公家高級官僚,是枝導演原有的人類觀與對世間的看法完全被撼動了。
「決定行政、官僚為惡,從善良市民的角度告發。(略)把這種方便的圖像嵌入到社會之中,反而有些事物會變得看不見。山內豐德這名官僚,使我注意到這件事。」(《雲沒有回答》「後記」)於是幾乎重頭來過,是枝裕和大幅調整了記錄片的架構及內容,甚至最後也以山內的詩〈但是〉作為片名的開頭。紀錄片播映後,榮獲日本銀河賞,只是山內豐德這個人依然在是枝導演的心中燃燒,「即使節目播完了,山內這個人在我心中卻一點也沒有變薄弱。」他決定寫作一本書,一本完全關於這位官僚如何生如何死的書。於是,有了這本導演的首部Nonfiction——《雲沒有回答》。
是枝裕和以仔細的取材和豐富的證據為基礎,精密且沉穩的筆觸,將山內豐德這個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閱讀中,讀者彷彿也認識了山內豐德,窺看到他百折千回的內心感觸。事實上,藉由是枝之手,這本書已超越了虛構文學與非虛構文學框架的「表現」。今天,觀眾看到是枝裕和透過融合紀錄片與虛構文學拍攝電影的獨特手法,或許早已在本書中呈現出來。在「後記」裡,是枝還提到「何謂紀錄片」、「何謂表現」之核心。「記述山內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記述自己的生活方式。」身為一名表現者,是枝裕和最重要的基石,可以說是在為了撰寫本書的奮鬥中培養出來的吧。
「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 是枝裕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