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9.10.12
《神之所在》施寄青耳順人生更自在
文/陳紅旭(文字工作者)

六十開外的施寄青笑說自己不太保養,用的都是開架式商品,連名字都說不上來,而仍保有不錯的膚質和氣色。詢問有關退休生活,她還是不脫敢言特色,第一句話就是「不想活太久」,她說不眷戀世間,不是因為灰心,而是任務己經完成,一切不必成功在我。施寄青說得豁達,她不想往後的人生在病中在愁中,老而疾病纏身並不好受,因此比起別人求名求利的小貪,她則是大貪的將「求好死」列為首要。
之前一度因心臟不適必須置換支架,為打顯影劑,臨上手術?時,她向醫生表示,已寫好遺囑,手術間如果出了問題,立刻捐出大體給長庚醫院解剖,將可用的器官全數捐出,連醫生都說沒碰過病人如此看得開的。現在她很注重養生健康,她深知是長期承受壓力讓心臟負荷不了而出毛病,目前不斷的釋壓是她可以做的努力。
最近同時出版《2012290045799》(書泉)及《我的老媽是名牌》(平安文化)的施寄青,自然又引起一陣話題。
對與兩個兒子合著《我的老媽是名牌》一書,她由衷的說,透過她要求加進來平衡寫書的過程中,親子間彼此又多了一層解釋和諒解的平台,有助疏離的親子關係更緊密,她不諱言的說,與兩個兒子的關係「不熟」,比不上和乾兒子們的親密感。
當初與先生離婚,施寄青尊重小孩的選擇,跟了爸爸,施寄青說她與別的女性不一樣,她不會因此有失落感,反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婦運的推動,轉移到學生身上,與學生們維繫很好的師生關係,落實一日為師,終生為母的美言。
自我要求很高的施寄青,總是審視世上是否因為有我而有進步有改善,她不想自己到世間走一遭,是「不多我一個,也沒少我一個」的存在。對諸多不合理的事,她寄望自己是先行者,因此她敢言敢衝撞不合理的體制,像身為婦運悍將,她為婦權奔波不遺餘力,至今台灣婦女相較二十多年前是平權許多,她甚至將自己寫的第一部非常銷暢的作品《走過婚姻》(皇冠)的版稅捐出,二十年前版稅兩百多萬,足以買一棟樓。
雖出版過無數的書,施寄青說沒有一本書是在計畫中要出的書,總是因緣具足而出版。像近幾年她又以踢館算命二十餘年及六年靈異之旅的經驗,書寫《看神聽鬼》(大塊)及《通靈者說》(小異)二書,不想很多人受騙是理由之一。
快人快語的施寄青強調很多人做法事,信風水,迷信算命論八字,都在?面下進行,政商名流信奉者尤其多,談怪力亂神避之唯恐不及,而實則問神求卜問得比誰都勤,她不過將之?面化,資訊一旦透明,可以減少人受騙,另也鼓勵將之視為學問從事研究,眼見為憑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價值,科學的研究太多都是由假說推定而來。
經過多年算命或理解各項術數的過程中,她覺得愈是了解,愈是自在,愈自在就愈看得開,不受綑綁,生命更自由。
施寄青是隨興且喜的人,她覺得偶而買件漂亮的衣服,相偕好友吃頓美味,並不為過,生活過得太清寒其實會有怨,畢竟是人嘛!她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修般?,而是「好好的愛周遭的人」。如她的新書《神之所在》,內容雖然寫的是她對遇見一位慈悲師父悟善師的一路觀察,但她更想闡述的是「神是愛,沒有愛的地方,就沒有神,因此培養愛人的能力很重要」的觀念,「愛之所在,神如影隨行」,施寄青很不能理解很多宗教鼓勵人多做功德,卻無視努力經營家庭的和諧,根本本末倒置。
耳順之年的施寄青,個性仍不脫俠氣,同樣凡事好奇,同樣不怕物議只實事求是,雖嘴巴不斷使壞,其實是看似無情實有情。對至今所有的一切,施寄青由衷的說,人生永遠是選擇的問題,不是對錯或是非,她所有的追求都只是想認清生命的本質,如此而已。
*文中施寄青照片,由五南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