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9.07.15
對青少年小說,我們要有新的想像
文/博識出版編輯 何秉修

尼爾‧舒斯特曼(NealShusterman)就是這個大聯盟中頂尖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是書市常勝軍,近年的《殺戒1:刈鐮》、《殺戒2:雷雲》和Dry(尚無中文版)皆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他的代表作《分解人》2007年出版至今名聲不墜,極具成為經典的趨勢。他得過無數獎項,除了美國各州的青少年圖書獎,還包括地位重要的大獎「國家書卷獎」和「普林茲文學獎」。既能在書市上獲得名列前茅的暢銷佳績(而且是連續好幾本),又能得到權威性獎項的榮耀(而且不只一項),在美國能達此成就的青少年作家寥寥無幾。
他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我們可以從他的幾個作品找出一些端倪。
他的招牌大作「分解人」系列,從類型上來說是一套反烏托邦(或惡托邦)小說,但舒斯特曼給惡托邦做了創意十足又充滿戲劇潛能的設定:當你的身體不是你自己的,當社會可以合法「分解」青少年的身體部位供社會所用,那會是什麼情況?舒斯特曼把這個設定發揮得淋漓盡致,發展出了小說的多種層次。第一是「冒險動作」,幾個原本要被分解的青少年逃了出來,展開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途中必須仰賴他們的機智、勇氣和耐力。第二是「青少年特性」,透過故事的特殊情境反映出青少年的心理、互動方式、成長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尋找認同。第三是「驚悚」,面臨身體被支解的恐怖,還有器官移植所產生的某些詭異情況,帶給讀者刺激的閱讀快感。第四是「道德思辨」,各種跟器官移植有關的情節或對話,能激發讀者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此外還有些涉及宗教和政治的思考點。經由作者絕佳的節奏掌控和思想上的敏感性,這些層次都捻入了順暢又富有變化的故事線中。
到了「殺戒」系列,舒斯特曼把反烏托邦小說做了一次大翻轉,也翻轉了自己過去的作品。「殺戒」具有和「分解人」類似的特色:聳動情節與生命倫理議題的融合。但舒斯特曼更跨一步,這次他給了讀者一個真正的烏托邦,而不是反烏托邦──人類實現了長生不老;任何傷病都能迅速治癒,不會感到疼痛;死人可以復生;社會在超級人工智慧的管理下有條有理,所有人的欲望都能被滿足。簡言之,一個完美的世界。可是既然世界已經完美,又有什麼故事值得說?有什麼糾結需要解?有什麼邪惡需要揭露?這就是舒斯特曼大膽的想像力要帶我們去的地方。完美的生活真的「完美」嗎?這種完美狀態與人性相配嗎?
「殺戒」系列的創新突破把舒斯特曼的生涯推上另一波高峰。前兩冊《刈鐮》和《雷雲》都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並且長週數在榜上。《刈鐮》獲得「普林茲文學獎銀牌獎」,這是美國表彰青少年小說文學性的最重要獎項。舒斯特曼以「殺戒」系列證明了他能夠超越自己。
舒斯特曼並不只擅長科幻、動作和驚悚。國家書卷獎得獎作品ChallengerDeep(尚無中文版)述說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的歷程。作者以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兒子為藍本,透過小說讓人們更正確地認識這種精神疾病。在ChallengerDeep,舒斯特曼的文學性運筆能力展露無遺。各種象徵、譬喻鮮活呈現了精神患者的心理流動;幻想和現實交錯;符號在不同情境中轉化。從這裡我們又發現他的小說寫得如此有活力的另一個原因──原來,在他的科幻作品裡,文學元素依然在其中運作,只是被通俗性稀釋了。只要看過他的小說,一定會注意到那些一針見血的比喻、可能只出現一次卻栩栩如生的配角、意義的翻轉(惡變善、善變惡、卑賤變崇高、崇高變卑賤……等等)。這些多面性的手法運用,加上作者自身的修辭敏感度及富有彈性的思考方式,讓他的小說從大架構到細節都銜接得平順流暢,整個故事充滿靈活的動能。
大部分的書我們讀完之後,時間一久就忘了。但有些書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會有所觸動,心思飛回到它的故事、人物或情境。舒斯特曼的書就是這樣。我們可能會發現某些科技,或科技衍生的現象,印證了舒斯特曼創造的小說世界。他只要決定處理一個題材,就會盡可能設想它的方方面面,這是一種成熟的創作態度。如果你想要找到讀起來暢快,讀完後又能留下某些思考座標的書,請讀讀看尼爾‧舒斯特曼的「分解人」或「殺戒」系列。
照片來源:copyright(c)GabyGer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