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9.07.29
「情緒排寒」替你解心結、拔病根!──李璧如
文/方智出版編輯部

李醫師的第一本作品,曾在2018年引起熱烈迴響,數度登上各大書店排行榜,並引領許多人開始走上「排寒大道」,重獲身心健康。而她的第二本作品,依舊與「排寒」相關;不過,這次她不只醫病,更要醫心,全書超過十四萬字,濃縮數十載精華;她廿年磨一劍,裡頭的字字句句、斑斑血痕皆是她與病家合奏的交響曲……
問:「情緒排寒」對多數人仍屬陌生,可否進一步介紹?
答:依我的界定,寒氣分三種,有闖進來的寒氣(自然氣候嚴寒、人為冷氣、錯誤的冰敷觀念以及邪穢之氣)、吃進去的寒氣(包含西藥、所有冰寒生食、常溫水果及任何低於體溫的食物)、自己製造出來的寒氣(禍害最深,情緒、壓力皆屬之)。
情緒伴隨感受而起,是一股自然存在的具體能量。生命歷程中的各種壓抑、痛苦、創傷,長期鬱積胸次,得有傾瀉抒解的缺口,否則這股沒有即時釋放的負能量,勢必逐漸暗蝕前進的動力,最終內爆成疾。
病,就是這樣來的;那有病呢?不過是拘急糾結、時刻無法放鬆的心罷了。
問:什麼樣的人特別需要情緒排寒?對習慣壓抑隱忍、無法表達自我的人有什麼建議?
答:我在《病從排寒解》裡提過,寒氣越重者通常越怕熱、也越暴躁,較難定下心來與人溝通,如ADHD患兒。這是肉體層面積寒,導致心性的拘急繃緊。而一般人遇事遇人,觸境即生情緒,有些可及時發洩,有些卻必須百般吞忍。那些壓下來各種冤屈、怒氣、悲傷,沉積肉體,輾轉烙下難以舒展的印記,日久就成了實質的病。 溫通可以排解陳寒,對於這些習慣壓抑隱忍的族群,他們長年錮藏的情緒,已成永凍層的凍土,絕不能再以冰寒加之,必須從遵守十二字箴言做起,戒絕「冰冷寒涼、燒烤炸辣、濫補濫清」,逐漸消融長年以來身心凝結的陳寒。如此,經由層層轉化,即可轉換心性,進而改變運勢。 當你走上排寒保暖光明大道時,自然如吸鐵般,吸引一切好的人事物,這就是心淨則國土淨的真義。 問:您說「心熱身暖百憂解」,平常如何保持這樣的狀態?
答:主要有以下三點。
1. 務必保暖排寒(注意溫差變化,尤其夏天)。
2. 當天寒氣(包括情緒)當天排。夏天若久待冷氣房,回家必須泡腳發汗。
3. 若出入到磁場不淨之處,同樣也可泡腳發汗、喝熱粥來轉化、收攝心神。
其他具體操作細節可參閱《病從排寒解》。
問:引領您步上排寒大道的契機為何?
答:清代兩位醫家,黃元御、鄭欽安他們以陽氣引領的觀點,對我頗有啟發。由此漸次進入排寒堂奧,明瞭體氣足,即可讓身體自行運轉,進而逐層排陳寒。這點,我們與一般中醫多是見症解症、處理當下問題,迥然不同。
問:一般人經歷排寒,有何改變?
答:排寒以「年」計功,壓抑的寒氣一年比一年減少,身心逐漸清簡,覺察度逐年提升。解縛的身心變得非常敏感,警報器全面打開,一有狀況立即反應,便不致壅積成宿疾。若在疾症初起,即予表散,疏通邪氣,便不致遺留後患。
至於心性層面,更放鬆、安穩、平靜。同時心智靈敏、清明,笑看鳥人鳥事,不受他人外境影響。
問:您筆耕多年,文章積累逾數百萬字,國學底蘊深厚,可否分享這背後的養成歷程?
答:書到用時讀已遲,這都是宿世積累的成果。此世,從小我就讀《國語日報》的「古今文選」和「書與人」,家中古書囫圇吞。大學時,跟隨毓鋆老師,上天德黌舍的四書五經(其實我常打瞌睡,就只是抓緊機會,浸泡其中)。
李醫師在書中寫著:「『病』不只是病,若能及早體悟,將在這段深度的孤獨旅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它不是詛咒,其實是個扭曲的激勵!」其實說到底,疾病的發生大都是心靈的反應,這也是她提倡內觀的原因之一,正如她所說的:「養生,應以修德為根本。越少心理負荷的人生,越容易看見陽光,那是蘊育生命的所在啊。」